
共生态——2023深圳湾公共艺术季
前言
策展人/王端廷
“深圳湾公共艺术季”自2019年创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这是我国较早采用“公共艺术季”这个名目且持续举办的大型户外艺术展览项目。由于众多国内外优秀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亮相、深圳湾独特而优越的展示空间和深圳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在我国日益增多的公共艺术展览中,“深圳湾公共艺术季”起到了标杆作用并产生了示范效应。
“2023深圳湾公共艺术季”的主题是“共生态”(Symbiosis),策展人邀请到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德国艺术家艾恩·克里斯蒂安·米勒(Arnd Christian Müller)、中国艺术家陈文令、陈志光、戴耘、邓筱、傅中望、焦兴涛、李象群、李康文&刘明慧、夏航和张树国等13人共12件雕塑和装置作品参展。展览分“自然共生”“人类共生”和“人类与自然共生”三个单元。展览场地深圳人才公园是一个海滨公园和休闲带,有海湾、草地、树林、桥梁和滨海栈道,并且毗邻深圳繁华的中心商务区。展览充分考虑了作品与场地的协调性和关联性,依据场地条件合理选择和安置作品。
在“自然共生”单元,陈志光的《战》将蚂蚁拟人化,赞扬了蚂蚁为族群的生存勇于战斗、不怕牺牲的集体主义精神;李康文&刘明慧的《时光Ⅱ》用卡通化的手法将深圳珍稀冬候鸟黑脸琵鹭塑造成一个活泼可爱的创客形象,赞美了深圳青年人开朗自信、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戴耘的《种竹》通过将水泥建筑材料和竹子相结合构建出一种“陌生化”,引发人们关于生态环境的关注;陈文令的《鉴古知今》表达了人们可以通过往昔更好地认知今天、通过别人更好地认知自我的观念。作为“人类共生”单元展览作品,艾恩的《泡泡》通过作品本身的色彩与太阳光之间的呼应关系,演奏出一首活泼而激越的色彩交响曲;夏航的《机械路霸-脉冲》演绎了一部机器的童话,充分体现了工业文明时代的美学趣味;邓筱的《奇点》用可见展现不可见、用形而下的作品表达了形而上的观念。在“人类与自然共生”单元,李象群的《G弦》用视觉形象传达了音乐的优美旋律,讴歌生命的活力和人性的尊严,带给人们崇高的精神力量;张树国的《永远的爱》讴歌了伟大的母爱;傅中望的《瓶合》诠释了世间万物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焦兴涛的《柔软的斜杠》则是通过互动的方式让人们感知和了解当前的生态环境
。一个儿童玩具,尺寸和环境的转换,变成了视觉奇观。作为全球著名的公共艺术作品,霍夫曼的《大黄鸭》可以让所有人找回童年的快乐。
四十多年的时光,塑造了深圳的开放创新和国际视野,成就了公共艺术的开放、包容、多元、创新的文化精神。可以相信,深圳湾公共艺术季将进一步秉承和发扬这种文化精神,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