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实践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能够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应用专业知识。绘画艺术学院本科生的社会实践课程分别在二年级和三年级的秋季学期展开。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绘画,同时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二年级的社会实践是在传统造型训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认识与思维能力的养成,引导学生如何观察自然与社会。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在学习绘画时所需的基础审美素养。
从个人体验出发,深入探讨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对绘画艺术功能的基本认知是培养的起点。当代文化中艺术功能的多样性反映了社会多元化和个体需求的复杂性,艺术在当代社会中作为文化表达的载体,也为个体提供情感表达和思想沉淀的空间。而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基础教学在艺术教育中更凸显了时代意义。简单是复杂的复杂,基础是教育的艺术。在艺术创作中,表达作品的多重感受是至关重要的,而表达的过程是对个人的执着、善变、逻辑的梳理过程,最艰难的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对艺术手段的简明运用。经验之外的偶然和意外常常引导着创作者探索不同的方向,激发对作品的回应和再回应。艺术的高超技巧固然重要,但真正精髓在于技术为内心表达服务。即使观者不了解背后的故事,作品中的情感和心境也能被感知,因为创作者在作品的表达过程中注入了独特的“语言”能量。
《景物绘画语言与表述方式》课程引导学生用独特的观察和认知方式,使用景物素材感悟视觉问题,以纯粹语言表现客观现实,用稚嫩手段表述个人情感,这对于绘画专业本科生二年级教学中的“基础”储备是极有意义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回归对生活的敏感,对美与社会的再认识,拾回童年的纯真和朴素,真切传递自我情感并倾诉于画面之上。这种自在体验和自为选择的体认赋予了画面丰富的思想情感,使得艺术之美真切而深沉地触动观者。
绘画艺术学院基础教学部主任 邱国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