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象之真——陈子君工作室师生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23/12/15 — 2024/01/12648
  • 展览空间: 广州画院
查看更多详情

拟像之真

——陈子君工作室师生作品展


随着当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虚拟图像铺天盖地汹涌而来,如潮水般泛滥。后现代主义哲学家鲍德里亚用“拟像”来为当代社会文化设立了坐标系,它对于媒介技术模拟世界提供了一个的图像分析模型。所谓“拟像”,是没有“原本”的东西的摹本,在此意义上,“原本”也是一种拟像,从而形成了幻觉与现实、真实与虚拟的混淆。在现今社会,用“拟像”美颜自我进行伪装几乎成了所有现代人的一种“本能”,就像我们的微信头像,几乎所有人都在给自己设定好的一个“拟像”下自居,并且都在用尽心力地经营维护这个“拟像”的华丽羽毛。当“拟像”成为一种习惯,这不仅会让我们将自我认知扭曲还会进而造成我们在人际关系甚至与自然联结中的疏离与冲突。这一观点也可以用波德里亚提出的“超真实”来解释,即客观存在已被人为制造所取代。


当代绘画创作所面临的问题恰恰是如何揭示现实社会景观当中各种流行“拟像”背后的真实感观。文化学者齐格蒙特•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指出,在新闻、戏剧与游戏区分界限模糊的拟像时代,在人类互动的过程中适合于游戏与娱乐世界的审美道德标准或许将全面取代现在毫不相干的伦理准则,而这一变化对人类文明未必是有利的。换而言之,现实与虚拟社会中,关于人格、人际信任、自我建构、价值观等心理特质,在数字化、互联网的虚拟性、匿名性的冲击之下,已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心理结构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当代绘画创作更为重要的一个隐秘通道,不再是往昔的装饰或是体验,而是挖掘在虚拟造物背后扭曲“真实”的力量,揭示被模糊的“真像”与“仿真”之间的界线,以及“拟像”所产生的心理结构的“原型”。只有在如此语境当中,我们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陈子君老师的绘画作品,以及她指导的研究生在艺术探索上的方向和路径。一方面,他们的作品从虚拟图像当中挖掘“非存在的方式”的 “拟像”。譬如,在陈子君老师的作品当中,挪用了虚拟社会的“仿真”符号,在轻盈飘曳的线条和扑朔迷离的色调当中,让人物与场景处于现实与幻觉之间,借泼彩痕迹所投射到画面上,既神秘又耐人寻味。陈老师所指导的研究生,尽管有多种跨媒介的实验与探索,无论是形象、色调和手法,都处于某种虚拟图像的“非存在的方式”,体现出对进入虚拟世界的角色和被“游戏化”社会的种种不适反应。另一方面,他们的作品透过“非存在的方式”来表达“存在”。即是说,他们的作品以“存在于现实的不存在”所呈现出的“拟像”性质,来反映出一种笼罩在虚幻视觉沉浸之下的当代青年人在集体心智上的审美幻觉,并以此产生的拟像人格之真实存在——一种被虚拟图像所主宰的社会现实。


在当下,人们正被“拟像”世界所统治,这是一种集体的意识失调。毫无疑问,陈子君工作室的师生绘画作品着意于“拟像”与“仿真”背后的意义链条:真实的世界在哪里?是什么让我们在今天如此难以分辨“真”与“假”?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