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中国新绘画案例研究(⼆)

  • 展览时间:2023/11/26 — 2024/01/08517
  • 展览空间:北京798艺术区
查看更多详情

秩序(ORDER),作为一种意趣,是贡布里希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广泛存在于人类创作的艺术中装饰性的心理学表征。伴随着当代艺术的流变、社会理论的衍化、哲学研究的推展,“秩序”一词的讨论范畴也逐渐扩大。本展览集结了6位艺术家,延续又生空间的“中国新绘画案例研究”系列展览,从形式秩序、社会秩序和情感秩序等角度,探索“秩序”的当代演绎。


社会秩序是秩序的理论关切。在由“人”组成的有机系统中,秩序成为了动与静的依据,团结与分化的核心,以及当代艺术注释的重要主题。刘韡《世界之墙》(2009)使用牛皮这一非常规媒介,建立人类对阶级与动物对食物的渴望之间的联系,审视权力意志,也揶揄着权力秩序的脆弱。此系列在圣保罗大教堂、泰特美术馆的展出,也为作品增添了地缘和空间的镀层,复现人们前进征程中现场的撕裂与重塑。欧阳春《王的末路》(2006)以身着华袍的离世国王形象构建鲜明对比,色彩、笔触、形象的分野暗喻封建王朝秩序的崩塌,哀戚却滑稽。


形式秩序是秩序的外在表现。“秩序感的存在,表现在所有艺术风格中,根植在人类的生物学遗传之中” 。这种原存在于装饰性作品中的“韵律性”处理,后来演绎为抽象等艺术形式。在余晓、蔡磊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看到艺术家在形式中讨论“内与外”“近与远”“二维与三维”间的秩序关系。余晓的“卷”系列(2017-2018),把两张完整的画作用面对面粘黏的方式隐藏了其各自原本的样貌,以其中一件的切割、卷起、折叠,使得原有的画作可见范围被艺术家重新判断和选择,这是对创作秩序的创新,亦是隐喻文化叠加,指向身体秩序。蔡磊《转角3》(2015)紧扣视觉推演的主题,带来不同景别的碰撞,维度秩序被打破,带领观众尽情穿梭在无限的精神旷域中。


情感秩序是秩序的心理内核。我们面临的建基在理性之上的现代秩序或已陷入过度微观化的狭隘格局,重新思考情感与秩序的关系问题具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大得多的现实意义。倪有鱼《日食》(2019)通过“水冲法”再造光线和节奏的新奇体验,镌刻时间的秩序。“Montmajour Vincent”签名提醒观众此幅图像来自历史的经验,同时艺术家重新安置了一轮景观,“古与今”“真与假”的景象对照中,调度着观众的情绪。艺术家马灵丽通过手捏绢布创作出近似神殿、人体结构或舞台序幕的舒展结构,数字系列的标题代表了她与画布发生动作关系的次数,《11》(2013)条褶皱仿若“神性”的映射。“有些人认为这种神性是’道’,也可能是你心中的’秩序感’。”


秩序、逻辑、条理、规则都是人类便于理性研究世界、管理社会的工具,我们天然渴望以秩序规范一切,寻求肯定的解。然而,艺术是在复杂的角力中左右前行,我们以上从不同“秩序”对中国新绘画的6位艺术家案例进行解读,不过是向观者提供有限的视角,管窥创作的“新”意,在缔造秩序与拆解秩序之间,摇摆着的才是革新与未来。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