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蕴岭南——陈志毅水彩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23/11/18 — 2024/01/07403
  • 展览空间: 四季艺术汇
查看更多详情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的传统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化为一片片废墟,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一排排拔地而起、大同小异的高楼,城市记忆被现代文明碾压得支离破碎甚至了无踪影。尽管如此,作为人类普遍而永恒的情结,人们对故土、对家园的眷顾,是不会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的进程而冲淡的。作为这种情结的载体,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尤其是传统建筑,自然就成为艺术家寄托乡愁的首选。由于岭南独特的地理、气候、历史、民俗等原因,岭南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由于浸透了浓浓的乡愁,这些传统建筑既具有物质属性,又具有精神属性,在审美创造与审美欣赏中,其精神属性甚至胜过其物质属性,她是喧嚣尘世中的一方心灵净土,是滚滚红尘中一个精神家园。展示和欣赏传统建筑,既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内在需求,也是形成文艺作品地方特色最直观、最基本的因素。

佛山是岭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明清时期位列中国“四大名镇”和天下“四大聚”,传统建筑遗存较多。志毅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佛山人,对这座城市的传统建筑怀有深厚的感情,带有浓厚古风古韵的民居、祠堂、庙宇、园林、街道、小桥、河涌等,是他作品表现的主要内容。他用心灵与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交流,一砖一瓦对话,给这些岭南传统建筑赋予新的生命,寄托现代人诗意栖居的梦想。这些作品既反映了佛山人生存的环境与现状,又反映出历史的延续性和纵深感,有一种厚重、古朴、亲切的艺术效果。也许正是由于这份深厚的情感,志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善于捕捉和表现对这些家乡风物的瞬间感觉与印象,创造一种“似是而非、似非而似”的主客观融合的意象。他的构图、造型通常不遵循现实的、经典的比例与透视原则,而是喜欢将极富岭南特色的建筑部件与装饰,比如镬耳墙、趟龙门、满洲窗、砖雕、石雕、瓦脊、灰塑等,作为标志与符号提炼出来,予以夸张、强调,或是与建筑整体形象进行组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光影、色彩也夸张、浓烈,在他笔下我们常常看到,寂静萧条的街巷里,镬耳屋油漆斑驳的门窗、锈迹斑斑的铁环、残缺破损的砖墙,被夕阳染成灿烂辉煌的橙红色,有一种“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的意境,有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与无奈。而他笔下残损的砖雕、石雕、瓦脊、灰塑等工艺装饰,则有一种水墨写意淋漓酣畅的感觉,尽管苍凉破败,却掩不住昔日的精美与华贵,给人时空错乱、恍惚迷离的感觉。即便是写生作品,他也不是照相式地再现客观物象,而是营造浓郁的诗情画意。志毅的作品表现了岭南传统建筑勾魂摄魄、动人心扉的美,这种美由于融入了作者浓烈的主观情感体验而让人沉醉,让人沉迷,让人追寻童年记忆,让人回味故乡温馨。我觉得能够做到这样已经非常不易,但同时也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志毅是一位具有人文情怀的画家,他的作品触及了人类共通的精神领域,但主要还是通过唯美的画面,表现一种温情脉脉的怀旧情结。艺术在表现美、创造美的同时,还应该对人类文明有所反思,对社会现实有所干预。我想,如果志毅能够在这些非常唯美的作品之外,也有些作品表现推土机碾压下传统建筑痛苦无助的呻吟,表现断壁残垣、瓦砾遍地的城市废墟中人们精神的迷茫,那么志毅的岭南传统建筑题材创作将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并从整体上提升其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因为“把美毁灭给人看”的艺术美,可能比直接呈现给人看的美,更加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更能唤起现代人重建精神家园的意识。

————杨凡周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