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Preface
在当代语境中,山水和风景常常混用。事实上,二者在内涵侧重和概念外延上存在着细微和深刻的差别。这种差别使中国古人更为青睐山水而轻视风景。“山水”最重要的精神内核是隐逸逍遥。其次,神似和造境逐渐发展为山水思想的要旨。再则,追求超越性的山水艺术青睐表现模山范水。简而言之,对逍遥隐逸的追求,对模山范水的看重,对心物感应、天人合一的推崇,构成了传统山水思想的主要内涵。因而“如画”成为传统“山水”重要思想内核,虽然自唐代张璪即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但最终文人看重的还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到了明代董其昌更是将访景视为印证古人所绘之画的方式。山水不过“如画”而在。这也是本次展览第一版块的产生缘由。“造境”版块即试图讨论在现代生活和艺术的语境下,“山水”的精神内核如何继续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或者如何因为时代转化而变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景”的存在是客观性和实体性的。“风景”所指往往是某一地方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及自然现象构成的供人观赏的客观景色。此外,“风景”也多涉及城市景观,此类景致难以为“山水”所容纳。而这些风景就处于人们生活之中。可见,与山水相比,风景更具生活性、随身性和切近性。在西方十六世纪出现的风景画,一开始是作为叙事图像的背景存在的,因而对规定“时空”概念的图像化成为其最初的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传统“风景”概念相互呼应,直到二十世纪抽象风景的出现,才彻底摆脱了“文学性”的身影。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景”就是去表现客观的、身边的、亲近的景观。
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值国家危难之际,表现逍遥和隐逸的山水思想显得十分不合时宜, 未被赋予象征和道德内涵的风景概念便慢慢凸显出来。之后,因工业开发加快,商品经济和 消费主义兴起,传统山水思想进一步失效,更多艺术家有意识地以现代性的风景概念取代了山水。“分流”版块既是试图探讨“风景”与“山水”在历史上的差异,也是在思考今天的生活中,“风景”所能包含的更加丰富的内涵。
相比追求秩序和稳定性的古典社会,现代社会的最大特征可谓是变动性.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载来流动的风景,数字技术带来的表现方式,震惊了艺术家的眼睛,也为风景观看增设了新的视角和体验。令人惊喜雀跃的流动风景也会令观看者生出无可着落的不安和断裂感,这是流动风景和现代碎片化生活蕴含的矛盾性所在。“碎片”版块即是将日常生活视为景观,从个体角度讨论微观和不连续的碎片化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