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撰文/姚斯青
“Displacement:Dis-place-ment” 这个展览作为张乐昕在蔡锦空间呈现的个人项目,也是她的艺术实践的首次主题呈现,展览分为三个部分,意在探讨摄影媒介中微妙的时间性呈现,进一步延伸为对视觉与观念惯性的思索。在摄影中,是否总是存在着某种与实时实地的空间体验之间的错位呢?这种错位是由摄影的媒介特性带来的吗?
在对照相机的工具化使用中,我们往往会将摄影光圈视为人眼的技术义肢,强调摄影在捕捉眼见之物时的实时性与敏捷,将按下快门与创作视为同步,比如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所强调的、是在长时间观察之后对下一帧的预判和捕捉。但是,这样看待摄影的方式,也许是因为它们有一个隐含的对比项,就是传统的绘画媒介捕捉“现实”所花费的时间。而张乐昕在展览的第一个部分,通过将对比项置换为拍摄者在拍摄时所度过的时间,对此提出了疑问:她以“0.02”这个微小的数字,指涉在手心眼的联动操作时会出现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一旦对应到由摄影机捕捉的静态图像中,将会是运动物象的一个微小位移,比如飞机在空中划过的一小段痕迹。由此,她带来了我们对这些照片的重新审视。
展览的第二个部分,则通过在冰川照片旁边并置一段声音、在沙漠照片上重叠一张恐龙脚印,来进一步揭示“错位”:照片所展示的“现实”几乎总是不充分的,它所提供的视觉表象只是看似忠实于拍摄对象,实际上已过滤掉拍摄对象作为物质实在的诸多讯息和多层感官体验。尤其是它们所经历和将要经历的时间,这在照片中是不可见的,或者说,恰好为“实时性”所掩盖。因此,并置和重叠的手法,都是为了提示物质体的那些已经丧失了可见性的历史,这些历史只能保留于在地向导的叙述中,反而更加强烈地要求观者身入其境的在场。这一部分的最后一个作品,则将一个建筑空间的电子数据重叠在原图像上,从而对摄影媒介与“现实”的距离提出又一重质疑。
此外,展览的第三部分,以照片组的方式聚焦于媒介环境所构成的多层重叠,比如对镜框内的图像的翻拍与裁剪,在图像反复生产时的时间差和位移,它们都构成了观看时的信息错位,从而足以对摄影诉诸于“直接”的观念惯性提出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