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今年4月,我有幸作为艺术家代表出访埃及,在“艺汇丝路”的采风、展览现场,见证了古丝绸之路跨越时空,连接山海,将中阿两大文明联结在一起的生动场景。确实,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与交融。艺术没有国界,能够克服不同文化、宗教和语言的障碍,打破人们的误解和成见,促进交流和理解。作为新时代艺术家,书写互学互鉴的时代佳话,成为国与国之间文化艺术交流的纽带,我们何其有幸。十余年来,基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推动,我先后在国内外多地进行采风写生,创作写生作品数百幅,丝路沿途人文风情深深吸引并感染着我。“工画而无师,惟写生物”,此次展出的作品均源自现实生活,但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复制和摹仿,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一种创造,作品突出“一带一路”沿线人文风情,涵盖人物、山水、花鸟多种类型,以期观众在我的描绘下,直观了解到亚、欧、非三大文明的独特魅力,感知到中国画笔墨语言刻画的东西方共有的审美情趣。笔墨当随时代。在当今多元开放语境里,创新求变是永恒的主题,在近年来的创作中,我始终思考的是人物画新的表现形式,如何做到既要不同于古人,也要不同于他人,尝试把工笔画中的精微和写意画中的“意”性相融合。这一路走来,我越来越深刻理解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珍贵。作为“传统”的坚守者,窃以为传统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作为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探索应该是永不停息和永无止境的。而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是能够向大千世界尽情敞开并开放的系统,中西并蓄,接纳古今,这样的精神气质,是中国笔墨和中国文化的底蕴。丝路画语,穿越在历史的烟云和宽阔的疆域中,俯仰丝绸之路,历史如丝般绵延传续在我的眼前。有幸,我有画笔,可以将丰富可感的视觉形象,和震撼人心的审美功能,贯穿在文化交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