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可园出发之没骨新风 —— 没骨法新探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23/10/18 — 2023/11/09381
  • 展览空间:岭南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前言



东莞,岭南古邑,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自古以来,中原移民文化、百越文化、海洋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合交汇,培育了开放兼容的莞邑人文精神。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东莞这座岭南千年古邑,钟灵毓秀,自古人才辈出。自宋末起,东莞书画始见籍载。至明清,文化大兴,书画名家代不乏人,乃粤中书画艺术重镇,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谢文勇编著《广东画人录》收录东莞画家 56 人,占该书收录总人数的 14%,其中清代 35 人。从中可见,在清代,东莞美术在广东就占据重要位置。


在近现代广东画坛,岭南画派和传统派形成一股强劲的合力,推动着广东国画复活运动的现代进程。东莞这一地理文化坐标在广东国画复活运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助推力和辐射力。1923 年在广东发起并于 1926 年正式成立的广东国画研究会,是20 世纪前期广东国画界规模空前、极一时之盛的艺术社团。它以广州总会为重镇,东莞、香港诸地为辐射地区设立分会,宣扬维护国画学统,传国画之传统,发扬传统之国光。值得关注的是,这个社团的主要发起人和骨干多数是东莞籍画家,黄般若、黄少梅、卢子枢、邓尔雅、李凤公、容祖椿、张白英等,他们积极组织成立广东国画研究会及其东莞分会,是广东国画研究会的中坚力量,共同谱写了东莞乃至广东美术史重要的一页。晚清张敬修所造的可园,则是广东国画研究会的对手——岭南画派的发轫之地。岭南画派的开山祖师居巢、居廉,依托东莞可园,画法兼容工笔和没骨,创造性发挥撞水、撞粉法,以写生的方式确立起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花鸟画风。由此可知,对近现代广东画坛两大主流画派的研究、对近现代岭南画史的书写,皆绕不开东莞。无论是从岭南画学文脉迁变之流向,还是艺术家的活动时空范围上观察,东莞在岭南画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东莞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变革潮流中的一个重要阵地,近现代美术史学资源丰厚。如何对近现代东莞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和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发掘、整理、保存、利用和研究,是当今美术界和学界的重要课题。岭南美术馆自建馆开始,就把本土美术研究置于重要的位置。2022 年岭南美术馆策划推出“从可园出发”展览项目,依托东莞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计划每年举办一届,以五年为周期,打造一个由东莞联动全国学院、画院、研究院等专业学术机构、融入莞邑文化精神的艺术研究和展示的学术品牌。


“从可园出发”第二届展览以“没骨新风”为学术主题,借助“二居”画学的研究和启示,从“古今”“中西”“南北”多维度聚焦当代没骨花鸟画的创作格局和传承发展,重新审视东莞在近现代岭南画史和在当代岭南文化的意义,突显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当代发展中的东莞力量。以此为契机,主办方邀请全国花鸟画名家汇聚东莞,向观众展呈当代没骨花鸟画的时代新风,在跨域南北的艺术交流中关注于尚骨精神在新时代文化建构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