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墨楚韵——樵夫书法作品展(2014年)

  • 展览时间:2014/12/20 — 2014/12/30846
  • 展览空间:杭州钦哲艺术中心
查看更多详情

修炼习字“三悟”


  我百日抓阄,得一宣纸,时正值杭州解放之日。我的一家随祖母从外省迁杭州定居,寄住水福庵,与姑母姑父同住。那时虽家道中落,时日清苦,姑父姑母于我视同己出,再得方丈信空与众眷属相携,却也平安。

  幼时见姑父整日伏案,研读《周易》,撰写《易》注,往来长辈,亦为其学究同僚,闲来颂吟辞赋,牵我同唱。我常围着书桌,为其手书板桥体折服;母亲承外祖父衣钵,专攻小楷;姑母每日教我握笔、习字、读帖,始于柳颜。平时活动,便随师父进入庵堂,聆听众僧念佛诵经,颇受熏陶。

  年青时渐渐喜欢阅古文钻故纸堆,尤以简碑拓本为甚,直至于今。虽工作变化,做过诸多行当,增了些历练;读了些书,又周游万里,长了些见识;但始终对读书习字难以释怀。

  中国文字一脉相承,从结绳记事到甲骨文、钟鼎、石鼓,从秦简汉简楚简到汉碑摩崖,从魏晋到唐宋元明清,从书法来说,我深感简碑对于中国书法应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承前启后,作用非常。

  修炼习字感悟颇多,以“源”、“神”、“新”三字为要义,特记之:

  一悟“源”:简碑书法,是当时人的“说话”、“念词”、“记录”,要注重体味当时的氛围,追源寻根,笔笔应考究,字字求出处,有依有据,“入古”“入流”,又不能离谱。特别是字细节的丰富,即字的构架之严谨,骨骼之端庄,排列之有序,起笔之气势,收笔之了然。但又不能拘泥于细节,而忽视大格局、大气象,全幅应成一体,力求浑然天成,同时又表现出大格局下文字的精致细微之美。

  二悟“神”:书法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书写性,尤其是简,是当时情景的记录;碑亦然,先书写后刻于石,虽已有了加工修饰,但碑上主要体现“神”似,所以习简碑要充分体现手写的特征,连贯融通,平而不平,直而不直,似连非连,似断非断,气承一脉,不刻意,不率性,究其“形”,更要求其“神”。说到“神”,九分勤,一分悟,注重字的内涵,开悟方“神”。有神方能出新。

  三悟“新”:简碑纸三种材质不一,表现形式当然顺应历史变迁,但万变不离其宗。如何在宣纸上表现简的酣畅流利,“随意率真”;碑的古拙苍劲,“浑厚质朴”;在宣纸上追求三者合一的新意,追摹古人的审美真谛,使古、朴、拙的笔法与宣纸、墨韵三者的自然结合,并使之表现出简和碑的本质面貌,赋当今新意。

  总之,多读简、碑、拓、帖,篆、行、隶、草,从一个字的点撇横竖捺勾提开始,分解其中各要素,取其精、择其优;解其意、重组合。集百家之长,整合一体,节奏灵动,动静有章。力求字古拙意浓、质朴有韵。

  时日众友力促出一书法集子,“三悟”心得亦为自序,名《汉墨楚韵》,希骥观者得悟同我。


  樵夫

  2014年7月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