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手可及——尹代波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23/09/23 — 2023/10/23436
  • 展览空间:知山画廊
查看更多详情

触手可及

——谈尹代波的雕塑创作

  

尹代波,作为一位突破材质边界的雕塑艺术家,一直以来有两个鲜明的个人创作特征令我关注。其一是将创作的焦点始终放在对生命和身体的思考,其二是将蜡作为其贯穿始终的主要创作材料。在尹代波的创作中,蜡不仅被充分利用其物理特性,也深刻地融入了文化属性,形成一套独特的创作逻辑。蜡在他的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独特的可塑性和渐变的温度敏感性,这使得它非常适合用来创造具有流动感和触感的作品。尽管蜡在其作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强调的是“蜡”仅仅是实现创作效果的一种技术手段。尹代波对待材料的态度是开放的,他将材料视为与自身表达意图相适应的工具。因此,尽管蜡可能是最显眼的特点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将蜡融入中国文化的丰富底蕴的背景中进行思考,为其作品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铸造青铜器使用了著名的“失蜡法”,这个技术要求将蜡模放入火中融化,从而在铸造过程中失去蜡质。这个过程与尹代波的雕塑创作有着有趣的关联。这种关联是一种反向的塑造,在“失蜡法”中,蜡是作为一种雕塑制作的介质,在塑造成形体后,要被泥胎所包裹,最后通过高温融化,留下空心的泥胎,蜡模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最终消失的体积,是一种负空间,而尹代波用蜡进行塑造,是雕塑的最终形态,蜡既是介质,亦不会消失,倒可谓是“存蜡法”。这种有别于“失蜡法”的介质定义,既是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一种致敬,又是对“蜡”这一材质旧物新生的文化记忆的唤醒。


此外,“蜡”作为常见的生活资料,古代不少诗词中都有关于“蜡”的意象描绘,例如唐代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北宋孔武仲的“情知不是蜡,风定有馀香。”周邦彦的“风销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明代王世贞的“金堂凤蜡匀红泪。”、清代龚自珍的“泪怜银蜡浅,心比玉炉温。”等等。蜡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既有实际用途,又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情愫和象征意义。它与生命、情感、温度以及身体有着密切的关联,似乎已经编织起了一个庞大的意象系统。这种依附于身体的属性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触觉的感知方式。这恰恰是尹代波以皮肤作为作品形态表现的逻辑起点。


他选择以皮肤作为表现对象,这不仅因为皮肤是生命体与外界进行直接感知接触的器官,也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皮肤还有着更多的文化指向与内涵。《孝经》中曾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来描述皮肤在伦理关系里的地位,当然还有诸如“切肤之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样的成语,这些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为尹代波的作品增添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使观众更容易产生文化联想与情感共鸣。尹代波通过对皮肤的观察和表现,将触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呈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通过对蜡的运用,在形态、纹理和颜色上勾勒出皮肤的质感。观众在欣赏他的作品时,常常会感到仿佛能够触摸到皮肤的表面,这种触感的传达触手可及,使作品更加真切。


然而,尽管尹代波使用了蜡去模仿皮肤的质感,但他的目标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皮肤的外观,相反,他试图通过形体的夸张变形,甚至是对皮肤上“痣”、“囊肿”、“瘤子”等结构的构成模拟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他将皮肤的触感作为一种符号,用以探讨身体、生命、情感和文化的复杂关系。他的作品常常引发观众对于自身身体和生命的反思,以及对于文化和情感的思考。


在艺术史的上下文关联中,尹代波的创作深受西南艺术家的“生命流”体系的影响,这一体系注重身体感知的直观体验,强调日常生活作为创作的重要素材。他秉承这一理念,将生活日常视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他的作品通过触及日常生活中微小之物,探讨生命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尹代波雕塑创作是一场跨越材料与文化界限的精彩实验。他以蜡作为雕塑的主要材料,充分利用了蜡的物理特性和文化属性。通过对皮肤的观察和表现,他探索了触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然而,尽管通过链接材料上的“蜡”和形式上的“皮肤”是他作品中的关键元素,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本次展览的主题“触手可及”,一方面,既是想表达多一些对我们生活里那些触手可及的事物的关照,因为往往就是日常的不起眼,却可能饱含万千的惊喜和无名的箴言,另一方面,亦想点出在这次展览中,尹代波的作品触手可及,却是可以引领我们进入到另一个充满触感、思考与想象的神秘领域。

 

宋康

2023年9月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