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中国画,是东方传统美学和文化意象的载体,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以其鲜明的文化意涵、丰富的表现形态,形成了独特的东方美学体系。中国画里承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独具民族特色的美学趣旨和精神世界,蕴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记忆和精神底色。中国画乃国风的代表,扎根中华民族文化土壤,融汇传统文化精神、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以其灿烂辉煌的艺术成就,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
中国画自律性发展演进,千百年间古今有序、秩序井然。近代以后,西学东渐,在变局中,作为“民族精神”载体的中国画,在农耕文明背景下自律性发展的生存机制被打破。当以“天下”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国家观念不可避免地向现代民族国家观念转换之时,如何在世界之林找寻中国文化的席位成了一个难题。“国画”这个近代舶来的称谓,它的产生本就关乎于中国文化复兴和“跨语境”话语实践。
自“五四”开始,中国文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以传统文人画为代表的中国画提出了议题。在岭南地区,一大批有志于中国画变革的现代艺术先驱,打破“以画为寄、以画为乐”的金科玉律,迈向了对现实生活和时代主题的关注和把握,拉近了中国画艺术与大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并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契机。作为西学东渐的前站、近代民族资本的摇篮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岭南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文化地理位置和最为开放、充满自信的进取心态,南北融通、中西交汇,凝聚了自我变革的力量。岭南的现代中国画家正是在这种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关注现实的文化情境中,在与时俱进的艺术视野和文化使命中,推动中国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
当下,艺术家关注了什么?他们的文化选择究竟与他们所置身其中的文化情境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当代中国画能否抒发我们时代的精神及生活?在对当代岭南中国画家的审美选择和风格语言进行追问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抒写自然、人与新时代的有机联系,重塑中国画艺术的笔墨精神,创造出既能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又富于时代精神的作品,是如今中国画实践者们不可规避的问题。
此次以“画里中华”为题的当代中国画大展,分“画里传神”和“画里新语”两个单元,关注于中国画里的“民族精神”,聚焦于中国画里的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希冀通过对中国画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体系的价值重塑,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神。邀请展览的艺术家,包括20世纪40至50年代出生、已成就卓著的老一辈艺术家,60至70年代出生的当代中国画坛中流砥柱,以及八零后、九零后当代中国画坛的新生力量,基本代表了当代岭南中国画创作和研究的学术水准与整体面貌。其创研成果,提示了传统与现代的复杂联系及其价值结构置换的多种可能,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当代院风
2023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