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人
Robin Peckham 岳鸿飞
翻译:陈玺安
过去十年来,天线空间扮演着全球艺术世界中的节点,并正如其名地向中国发送着引人注目的信号。项目的起点很简单,从天线空间代理和合作过的艺术家开始邀请,并逐步延展至更为广泛的艺术家群体,他们的艺术实践在对话和互动中碰撞出有趣的火花。在我看来,天线空间的项目以年轻态和观念性而闻名,也涉及绘画、表演、身体性及技术性的探索。在围绕着天线流转的艺术大家族中,我可以捕捉到几组关键的主题:复古未来主义、编码式的绘画、象征性的体现。我将此次展览依照特定的感性主题划分出八个章节,从而与上述宽泛的主题进行交涉,意在提供一个框架引发对话。
英文副标题中“有没有人在,能帮个忙吗?”(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重提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1979年的摇滚乐《迷墙》(“The Wall”)中的名句,这首单曲描绘主角正在关闭自我,只徒劳地发出听不懂的求救信号。中文副标题则取自2009年台剧《下一站,幸福》中的台词:“米修米修,你收到信号了吗?”。剧中的单亲妈妈告诉儿子,他的父亲是生活在遥远星球上的外星人。因此,当男孩试图联系爸爸(同样徒劳无功),他们的暗号就是“米修米修”——“想你,想你”。
正如我们从电影中理解的那样,“事件视界”指的是黑洞中心,所有事物,就连光都无法逃离——一个无法折返的原点。我所了解到的是:在引力场中,所有物件之于不同观看者,都有一个视界,一个无形的边界,超过这个界限,无论发生什么,作为观察者都无法再感知到。在无限远的理论点上,超越宇宙中的地平线,在我们不断膨胀的宇宙中,现在发送向我们的信号将永远不会抵达。即便我们能够无限延伸我们的天线,我们赖以对抗不可能的唯一办法,正是我们的愿力。
总而言之,展览围绕着天线、卫星、探测器这些从科学幻想时代发送至未来、现在却已然成为我们的过往的东西,将一群风格迥异、非凡独特的艺术家聚到一起,在尽管有些许随意的视觉线索上铺陈展开。此次展览并不是严肃的科幻分析,而是一场罗曼史、一个关于爱与失落的故事、一段哀伤的自然史,是一次对接通不同时空的异想天开的沉思。我感兴趣的是如何与这位内心受伤的小男孩共情——他头上顶着两根星形天线,向着天空呼唤失落的亲情。我是用这样的心情来借用“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这样的天文学术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