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安祥先生是我师兄,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受恩师万惠民先生指导临习书画。其心灵手巧,诗书画印及手工制作无一不能。于书法艺术更是独树一格。九十年代后期随李蕴珠先生学习格律诗词。
八十年代,流行花灯展,各行各业或请工匠或自行制作,那时安祥兄在市三院工作,我亲眼所见其为市卫生系统亲手制作的花灯不仅体型巨大,且造型、装饰皆为优美。至于手工板报、宣传栏美编等更是信手拈来,可谓匠心独运。只此一技,已强于诸书生矣!
篆刻是一门传统技艺,其关键在于集篆法、章法、刀法于一体。明人程远《印旨》曰:“笔有意,善用意者,驰骋合度;刀有锋,善用锋者,裁顿为法。”足见以刀为笔乃制印之法。安祥兄之制印,溯源秦汉,亦受白石老影响,雄浑大气,爽利天然,其中不乏精品。能于书印结合而独出心裁者,兄之一能也。
古人说:书画同源,主要是指同质而异体。古人作书作画非为成名成家,是一种个人追求与爱好。古人使用毛笔如同今人使用各类硬笔一样,是很普遍的事,成为书法家的大都在文学领域有建树且有一定社会地位,其作品才得以广泛流传。而书者善画又是一项旁通的技能,很多书家都能提笔作画,或梅兰竹菊、或水色山光,表达的是一种情怀与寄托。今人能书者作画较易,盖造型线条之功夫到位;能画者作书则难,笔法及结体皆为桎梏。民间所称“书画家”,大多窥书或画之其一,二者皆能者古之前贤多如牛毛,今人不多见。安祥兄于此承袭了恩师衣钵,其画作具文人风骨,萧淡闲静,意境幽远,趣味天成。
至于书法,安祥兄于魏碑、汉隶经营有年,笔耕不辍。由于魏碑楷体没有很多的“清规戒律”,有更大的创作空间,于是从清代至今受到书法家的青睐。安祥兄魏碑变体追求笔墨意趣,富于变化,不拘法则,点画形态丰富多变;章法上字字独立,无明显呼应、连贯,符合书写性需要。其隶书上追汉《曹全碑》、《石门颂》、《张迁》、《西狭公颂》、《四山摩崖》、《散氏盘》又从晋《好大王碑》吸取精华,注重营造字体结构的视觉重组,形成了厚重、奇巧、浑穆的个人气象,在《中国书法》杂志被作为范例作品进行点评,实为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