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前言
书写者一山出生成长于金陵——一个盛产文人墨客的文化之都,儿时被某些机构认定为多动症, 因此开始学习写字,曾跟随林散之、萧娴等多位知名书法家学习。通过写字,治好了别人眼中的多动症, 之后,学过艺术和设计,后成为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和文旅规划师。一山对自己写字的过程进行反思,回想其成长经历,深觉:没有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家长和不是的老师,进而创办一乐书读社,同时,通过教学,一山开始探索书写在当今环境下的实用性研究。在雕版印刷出现之前,读书人都是边抄书边读书,抄书的过程即书法功能的呈现,古人读书以书读为主,这种方式更能让人理解书的内容。因此,一山的教学方式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写字去抄书,去读经典。这里需要探讨一下书法的功能问题。书法在中国古代的功能是用于抄书、办公和文字沟通,当把书法单独列为艺术的时候 ,文字的传播功能就失去意义,因为当下早已被其他形式所取代。而谈到当下的书法,大多数依然在临摹和继承祖先的传统,学习各种字体的书写,没有情感的投入和观念的输出,在失去功能的情况下,书法是否仅仅是一门手艺或者即将成为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残酷但是迟早要面对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一山的看法是:没有感情的书法既不能称之为艺术,也不能称之为书法,仅仅是一门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