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日,几位好友围炉品茗。卢清说他准备办个展,我一时冲动,脱口而出说再给你写篇文章。想必当时醉茶了,待第二天茶醒时分,有点后悔,这是自寻苦差。平日懒散惯了,且文字动脑于我而言比画画费神,于是想以创作紧张为由推脱掉。卢清显得很有耐心,大度的回答说:不急,等有空再写不迟。最后,他加了一句:你最了解我。这句话把我打退堂鼓的路给堵死了。随后,卢清隔三差五发来新作照片,明里是谦逊求教,暗里则如催讨文章的鼓点,且节奏日渐加快。只能赶鸭子上架了。
当然,我之所以会下意识地主动请缨,想以我粗浅的学识和文字继续勾勒出卢清与众不同的艺术实践和审美特性,完全出于对卢清近段时间的创作如蛹化蝶般的惊喜和欣赏。作为老朋友,我俩长期保持着艺术上的切磋交流,似乎的确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他,十几年前就曾受命于卢清,不揣孤陋为其艺术量身定制了一件文字外套,虽不算华丽,但也勉强合身。如今再次丈量其艺术步履和行程路径,惊讶的发现,他以更加自我的方式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创作的无人区,而且脚步坚定,心无旁骛。如果说之前的卢清绘画艺术更多的是以自恋式和游戏心态曝光内心的隐秘幽思来释放精神的负重和生活的压力,那么如今的他历经岁月风霜的洗礼打磨,已经看淡了名利场的各种诱惑,虽然他没有也没法离开浮世,但借用艺术创作渐渐成为了俗尘的旁观者。在不断的修行中,有了心念苍生,慈悲为怀的透彻感悟。
回望卢清艺术的心路历程,从曾经浓厚的自我情结到现在的忘我之境,如此之大的精神跨度和转变,他是怎样完成的?这仿佛是个谜。年轻时豪放不羁,血气方刚,喜笑怒骂皆形于色,皆注于笔、落于纸,渲泄着汹涌澎湃的激情,也渲泄着无可名状的伤感。一个似乎永远只跟着感觉走而且叫不醒的梦游者,自我放逐在人性从精神到肉体的欲望之中,并以图像的方式乐此不疲的予以描绘和展现。如今,他收敛起了个人的情绪,不再深陷于因彻夜难眠而产生的痛苦和焦虑的幻想之中,好似自我解开了精神的镣铐锁链,并加装了一双轻盈的双翅,在不断沉潜中保持着以往创作的勤勉,更准确的说是顺着长期养成的创作惯性,利用所有空暇时间伏案作画,没有目的和杂念,以线为手段,在凝神静气中徐徐展开。我们从其作品中便可窥探出他的思想摆脱了以往纠缠于个人与现实的矛盾和博弈。换言之,他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理念脱胎换骨了。除了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愈发重视文学阅读应该是重要的自我思想的补给,并由此扩容了自己的生命容器,这从我们彼此之间的交谈由原来的轻松哼哈,到后来的逐渐认真过脑,甚至咬文嚼字的互掐中,我意识到了人到中年后的阅读思考是以曾经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参照,一旦觉悟,境界会提升好几个台阶,甚至会一超直入如来地。卢清的艺术实践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卢清的线描作品有一种极致的单纯,单纯到不能添一笔或减一笔,其线描所到之处如春蚕吐丝,精心、精密、精准、精确,画中意境洁净而孤寂,此定力和能力非超凡脱俗者所能抵达。令人疑惑的是,卢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相反,他平时亦能融入众生,也离不开生活的油盐酱醋,为人的随性、随和与艺术创作的极端个性构成两极,巨大的矛盾差异在他的身上共存共生,这是一个精神孤独症患者的自我流放?还是人性多面体的一个特殊模板?
的确,人性的复杂往往在于有很多假象的掩饰,谁会傻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并像靶子一样任人围观并指指点点。但作品往往会将作者的心思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引来各种品头论足和猜测。卢清似乎从不避讳敞开心扉,更无惧于在作品里的直接披露。卢清的作品是以一种意识流的做画方式来实现的,有一种朴实率真和空灵超脱之感,这需要敏锐细腻的直觉以及不设防的心理动机。我甚至会认为他在作画过程中,与其说是一点一线地不断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描绘来实现作品形式上的别具一格,勿宁说是他如朝圣般向洁白的素纸倾诉着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并将各种杂念挤压排除,再用纯真而多情的生命体验去填充,去抵抗人性的阴暗,以实现自我灵魂的救赎和升华。因此,作画过程是他身心最痴迷也最愉悦的时光。如此往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如禅修,至真无境。
卢清此次展出的作品尺幅虽不大,但确实符合精品佳构的所有特征和品质。除了精致和独特,其营造的意向空间辽阔而深邃。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他精神世界的物化形态,并打上他个人化审美的深深烙印。有趣的是,这些如梦如幻的视觉图像,似乎也曾经在我们的梦中出现过,飘忽不定又难以言说,却被卢清轻易拿捏在手,并转化成能与我们产生强烈共鸣的奇幻景观,聚散离合中一任思绪遨游于广袤的天宇苍穹。那一刻,世界的喧嚣嘈杂仿佛都被静音,而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聆听其笔尖划过纸面的悦耳声响。
当然,我之所以会下意识地主动请缨,想以我粗浅的学识和文字继续勾勒出卢清与众不同的艺术实践和审美特性,完全出于对卢清近段时间的创作如蛹化蝶般的惊喜和欣赏。作为老朋友,我俩长期保持着艺术上的切磋交流,似乎的确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他,十几年前就曾受命于卢清,不揣孤陋为其艺术量身定制了一件文字外套,虽不算华丽,但也勉强合身。如今再次丈量其艺术步履和行程路径,惊讶的发现,他以更加自我的方式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创作的无人区,而且脚步坚定,心无旁骛。如果说之前的卢清绘画艺术更多的是以自恋式和游戏心态曝光内心的隐秘幽思来释放精神的负重和生活的压力,那么如今的他历经岁月风霜的洗礼打磨,已经看淡了名利场的各种诱惑,虽然他没有也没法离开浮世,但借用艺术创作渐渐成为了俗尘的旁观者。在不断的修行中,有了心念苍生,慈悲为怀的透彻感悟。
回望卢清艺术的心路历程,从曾经浓厚的自我情结到现在的忘我之境,如此之大的精神跨度和转变,他是怎样完成的?这仿佛是个谜。年轻时豪放不羁,血气方刚,喜笑怒骂皆形于色,皆注于笔、落于纸,渲泄着汹涌澎湃的激情,也渲泄着无可名状的伤感。一个似乎永远只跟着感觉走而且叫不醒的梦游者,自我放逐在人性从精神到肉体的欲望之中,并以图像的方式乐此不疲的予以描绘和展现。如今,他收敛起了个人的情绪,不再深陷于因彻夜难眠而产生的痛苦和焦虑的幻想之中,好似自我解开了精神的镣铐锁链,并加装了一双轻盈的双翅,在不断沉潜中保持着以往创作的勤勉,更准确的说是顺着长期养成的创作惯性,利用所有空暇时间伏案作画,没有目的和杂念,以线为手段,在凝神静气中徐徐展开。我们从其作品中便可窥探出他的思想摆脱了以往纠缠于个人与现实的矛盾和博弈。换言之,他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理念脱胎换骨了。除了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愈发重视文学阅读应该是重要的自我思想的补给,并由此扩容了自己的生命容器,这从我们彼此之间的交谈由原来的轻松哼哈,到后来的逐渐认真过脑,甚至咬文嚼字的互掐中,我意识到了人到中年后的阅读思考是以曾经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参照,一旦觉悟,境界会提升好几个台阶,甚至会一超直入如来地。卢清的艺术实践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卢清的线描作品有一种极致的单纯,单纯到不能添一笔或减一笔,其线描所到之处如春蚕吐丝,精心、精密、精准、精确,画中意境洁净而孤寂,此定力和能力非超凡脱俗者所能抵达。令人疑惑的是,卢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相反,他平时亦能融入众生,也离不开生活的油盐酱醋,为人的随性、随和与艺术创作的极端个性构成两极,巨大的矛盾差异在他的身上共存共生,这是一个精神孤独症患者的自我流放?还是人性多面体的一个特殊模板?
的确,人性的复杂往往在于有很多假象的掩饰,谁会傻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并像靶子一样任人围观并指指点点。但作品往往会将作者的心思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引来各种品头论足和猜测。卢清似乎从不避讳敞开心扉,更无惧于在作品里的直接披露。卢清的作品是以一种意识流的做画方式来实现的,有一种朴实率真和空灵超脱之感,这需要敏锐细腻的直觉以及不设防的心理动机。我甚至会认为他在作画过程中,与其说是一点一线地不断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描绘来实现作品形式上的别具一格,勿宁说是他如朝圣般向洁白的素纸倾诉着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并将各种杂念挤压排除,再用纯真而多情的生命体验去填充,去抵抗人性的阴暗,以实现自我灵魂的救赎和升华。因此,作画过程是他身心最痴迷也最愉悦的时光。如此往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如禅修,至真无境。
卢清此次展出的作品尺幅虽不大,但确实符合精品佳构的所有特征和品质。除了精致和独特,其营造的意向空间辽阔而深邃。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他精神世界的物化形态,并打上他个人化审美的深深烙印。有趣的是,这些如梦如幻的视觉图像,似乎也曾经在我们的梦中出现过,飘忽不定又难以言说,却被卢清轻易拿捏在手,并转化成能与我们产生强烈共鸣的奇幻景观,聚散离合中一任思绪遨游于广袤的天宇苍穹。那一刻,世界的喧嚣嘈杂仿佛都被静音,而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聆听其笔尖划过纸面的悦耳声响。
张永海
福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福建省画院院长
上一篇: 书古诗今·金意庵书法作品展
下一篇: 翰墨千秋——馆藏古代书画展
最新展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