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又是一年郁郁葱葱之盛夏,“水墨新浪”2023年度展即将于八月中旬在北京开幕。杏坛美术馆主办的“水墨新浪·当代中国画青年艺术家提名展”自2015年首次启动,至今已是第五届了。八年来集聚了上百位来自于艺术院校的青年艺术家参展,回望70后艺术家已经步入了中年,昔日的青年教师亦成了副教授、硕导或教授、博导;80、90后也都在读或读完了博士、硕士。他们从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学子亦成为当今中国画坛的劲旅。“水墨新浪”展既是北京杏坛美术馆的学术名片之一,亦是当代中国水墨艺术探索创新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作为策展人倍感欣慰,感谢杏坛美术馆同道,感谢参展艺术家挚友,谢谢大家与我艺路同行、无负众望。“水墨新浪”历届展览,始终秉承“传承与创新”的学术探索精神,集结具有鲜明语汇的青年水墨艺术家。历经八载春秋,“水墨新浪”已经成为颇具口碑的品牌学术展览,亦成为当代中国画坛新生态风景线。当代中国水墨发展至今,已涌现诸多范式。在传统与现代、物质与观念等矛盾性话语力量不断交错的背景下,这些青年水墨“新浪”正以“破浪”之势,在传统迂回与前卫突围之间以更为自由的姿态出场。力图突破传统二元对立性的艺术史叙事,转向对当下生命体验与自我感知的衔接。他们以水墨物质所附着的当下的、细微的、瞬间的知觉境遇为核心,不断追问以传统与当代、观念性与物质性整一为目标的中国本土性话语与经验。西方现当代艺术正在形而上的领域逐步割裂艺术媒介与观念之间的美学价值,将意义推向作品之外的无边话语。而中国当代水墨自诞生起就与以解构主义为核心的西方美学主流相左。七零之后的八零、九零后的中国青年水墨艺术家大多具备深厚而扎实的学院背景,其艺术实践天生能够将水墨的当代问题在一个更清晰的文化逻辑中展开,作为中国传统的物质媒介,水墨以其自然性、柔性与有机性承载创作主体瞬间的身体感受,为这些艺术家创造了在现代性诸多分化维度之间互渗与融合的媒介前提,他们不断思索主体当下与世界存在的关系,以个体独特的审美经验为基础,创建了一个个流动的、自然的、可呼吸的游走空间,在水与墨的笔笔交融与晕染之间,无限贴近真实可感的世界存在。这在数字化、媒介化、快餐化的当下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当代水墨的探索始终在融合与创新的交错中不断前行,“融合”并不意味着失去“根本”,“创新”也绝非放弃“初心”。“技有巧拙、艺无古今”;融合互渗、求异求新。杏坛美术馆黄和平馆长近年来转向关注八零、九零后新锐艺术家对中国当代水墨的突破与推进,可谓慧眼独具。而以更具革新与挑战姿态“入场”的“新浪”水墨艺术家们,则带着各自对生活及生命的强烈关切,逐渐消解水墨传统的固有叙事及二元对立话语,逐渐生成当代水墨的中国经验,为世界当代艺术提供重要的水墨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