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江苏与中国花鸟画的关系密切之程度,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第一,江苏是中国花鸟画的独立成科之地。魏晋南北朝时,江苏南京(当时称建康)就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花鸟专门题材的创作,其阵容,既有顾恺之、陆探微等人物画家的积极参与,也有晋明帝、梁元帝等帝王画家的深度加入,更有顾骏之、顾景秀、刘胤祖、陶景真、丁光、顾野王等一批花鸟画家的诞生。他们的画法,历经数百年发展达到了唐宋工笔花鸟画的巅峰状态。第二,江苏是“黄徐体异”中的徐熙“野逸”发生地。徐熙,五代金陵(今南京)人,虽为江南显族却以“布衣”自况,画法上创“落墨为格”的“落笔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功”之粗笔,对垒以西蜀黄筌为代表的传统工笔,画法不同的风格之异,分流了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与宫廷院体画的两大体系。第三,江苏是中国花鸟画主要画法形态的产生发展地。如粗笔水墨形态(俗称大写意)在明代吴地(今苏州)开拓并发扬:经“明四家”之首沈周花鸟画思想“写生之道,贵在意到情适,非拘拘于形似之间”的笔墨引领,使陈淳有了叶不着枝、花不沾叶、气顺笔落、依墨而形的淡墨逸散表现。如粗笔没骨形态、工笔没骨形态分别为常州地的明代孙隆与清代恽寿平所创。另外传统工笔形态在明初朱元璋“隆唐宋”思想中的一度振兴也是在南京地。第四,江苏是中国花鸟画理论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地。花鸟画的理论依靠一直是中国画经典画论如“以形写神”、“六法论”等,提出者的顾恺之、谢赫均在江苏。而后第一本花鸟画论著《小山画谱》的作者为清代无锡人邹一桂;第一次将花鸟画各题材进行具体画法整理并厘清源流的,是清初南京地的芥子园。其实,江苏与中国花鸟画的紧密关系还不止于此。如元代无锡人倪瓒画竹提出的“逸笔草草”论,明代吴人周之冕“勾花点叶”画法,清代“扬州八怪”各有个性的粗笔水墨表现,还有融合粗笔水墨、粗笔没骨、工笔没骨而形成的俗称“小写意”画法形态等,都是不可忽略的关注点。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工笔花鸟画振兴的江苏之亮眼,有画出了时代精神新貌的陈之佛,有创造了基础教学体系的李长白,还有弘扬陈之佛精神而深具影响力的喻继高。粗笔的表现,则见吕凤子的“与流俗殊趣”,刘海粟的骨力铮铮,徐悲鸿的造型精准,谢海燕的儒雅滋润,陈大羽的刚正苍辣,赵良翰的秀丽厚实,张辛稼的清新秀逸。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杰出成就者与现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引领者,对于当代江苏的中国花鸟画的方兴未艾状态起直接影响作用。这次融合古今的展览,虽种种原因不能尽古人之全而只以清代相关代表画家为主,但其气脉的上接千载、下潜当下,将永远是江苏的中国花鸟画一个特点的所在。我们明白: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一个“古”字,深刻理解之,牢牢把握之,江苏的中国花鸟画才会一尽“中国性”而新于世界、新于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