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中国——雷米•艾融&林若熹画展

  • 展览时间:2010/11/01 — 2010/11/21659
  • 展览空间:岭南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法国美术家协会等联合主办的《握手中国——雷米•艾融&林若熹画展》,将在2010年11月1日于岭南美术馆隆重举行。雷米•艾融先生与林若熹先生的握手并非偶然,他们有着共同的艺术理念,同是从传统走向现代。同样尊重非架上艺术的存在及意义,但都认为非架上艺术取代不了架上艺术。

    身为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雷米•艾融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架上绘画的探索、创作和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他认为现代艺术的非架上的意义,不能取代主流架上意义的存在。

    雷米•艾融先生的作品透露着画家本身的气质,在充分运用各种形式体现同一个主题的同时,没有重复的发生,显示出来的这种轻松和技巧,是与生具来的轻而易举,是一种资深的漫语。作品的完整和精确中充分体现出整齐而稳定,微妙的色调几乎让人窒息。那深刻的忧郁和弥漫着难以形容的怀旧气息,不断将思绪牵往过去,那是对真实的或臆想的——艺术家心灵深处缅怀的思绪。正如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伊夫•柯布里先生所说:“雷米•艾融的作品用沉默和距离感实现了一种永恒。但它并不是时代之外的产物,只是一种当代时间的凝固。他的作品几乎是逾越时间的,因为与当代艺术的张扬和空洞相比,他的艺术拥有凝固时间的灵魂。”

对于喜爱绘画的人来说,这种纯粹的情感在雷米•艾融的画布前完全可以找到。他的作品拥有一种光彩,一种神秘的存在,一种诗般的智慧以及一种超越了年龄的人性。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反映画家本人内心的镜子,也是驻足回首和平静灵魂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为中国文化、艺术传播者的林若熹先生,在理论与实践中互动。他的“中国画线意志”、“中国画没骨风”理论涵盖了中国画的传统与现代,工笔、写意、没骨的实践又是其理论的生动表现。林若熹先生是有思想的画家,以一种完全开放的心态努力把各种艺术门类,艺术语言打通。他认为在中国画的基础上创造,与在西画基础上创造,抑或全新的创造,都是创造,但任何创造都必须具备可续性,那么创造就要考虑规律与法度,这就触及语言的问题。标杆立新而没有本质语言,那就不能称为创造,只是一厢情愿的自言自语。主张中国画应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全球化的营养,在传统与前卫间保持创作中的动态平衡。

    林若熹先生的作品“入诗入画,有一种朝气的感觉”,这是他的作品的张力。通过设计形式去传达给每个人的眼光,让这些眼光更充满人的感性的东西。画面形式感很新,有清新之感之外,还有那种对自然观念的新感受。从构图、色彩和画面的处理效果,到表现的情感都很现代。其作品是一位对古代的认识、今天的追求、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或对外国文化主动的诠释,塑造出很多独特的,属于这个时代的,非这个时代塑造出来不可的东西。牛克诚先生认为:林若熹的创作具有了一个绘画史的意义。

    郎绍君先生评价:“在当代画家中,像林若熹这样寻求更高的文人素养,但又不是走传统文人画的那种素养的道路,具有示范意义,或者说是典范意义。”

    代表着法国艺术主流的雷米•艾融先生和绘画实践、画学研究齐头并进的林若熹先生,此次超越空间的握手的意义特殊而重要。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