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李纲作品展(2023)

  • 展览时间:2023/06/27 — 2023/07/23617
  • 展览空间:深圳·红立方|龙岗区公共艺术馆B1
查看更多详情

图之“元”,像之“素”

——2023深圳·红立方李纲个展前言

文/曹恺


在当代艺术的批评语境中,“图形学”(Graphics)和“图像学”(Iconography)是一对外形相近而又血缘分离的概念。“图形”的基础单位是二进制的“位元”(Bit)——图之“元”,可以泛指原创性画面在当代的存在形态。“图像”的胶片颗粒感与录像扫描线形成了点阵模式的“像素”(Pixel)——像之“素”,可以看作摄取性画面在当代数字科技语境下的精确描述。


在此语法解析下,读释李纲的个人艺术生产史,可以窥见其从最早的“水墨位元”起步的历次图形实验、到本次展览中作为主体呈现的“胶片像素”之综合装置集成,其中隐藏了一条以“媒介变异”为进程主导的历史线索——通过媒介的突变与异化,左冲右突、不间断地寻找自身语言,贯穿了李纲艺术之路的始终。


以媒介来解析与定位当代艺术的生产与传播,其实是一种古典方式。在当代艺术的语境前提下,以媒介作为标准,依旧是对艺术形态的一种准确描述。


基于某种惯性与定势,长久以来,对李纲的艺术定位一直被囿于“水墨”的概念框架内,事实上,这一定位却具有内在的分裂意义。对李纲而言,“水墨”对应着其两个分裂的艺术方向:其一,传统国画的方向,李纲从国画传统的家学渊源到之后学院系统的深造,深谙笔墨写意技法与程式;其二,现代水墨的方向,李纲在新千年以降依赖水墨媒介实施的一系列实验,从架上水墨实验到空间水墨实验。


将李纲定位于实验水墨,在某种程度上,并无法完整准确地描述其越来越肆无忌惮的多面向艺术生产,“实验水墨”本身就是一个在理论上充满争议的歧义概念。事实上,李纲是从传统水墨一步直接跨入综合媒介创作的,仅仅因为水墨作为一种主要媒介始终在其作品中得以延用,加上某种既往艺术类型定位的惯性思维,使得李纲始终难以摆脱“水墨”的标签。


在过去的二十年甚至更长久的历史时期中,李纲自始自终都在与“水墨”缠斗,作为其自幼融入血脉中的初始媒介,水墨基因异常强大的免疫系统,无时无刻地在自动修复着李纲的自我破坏与自我颠覆,这样的缠斗或许将贯穿李纲之前与之后的全部个人史。对此,李纲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水墨媒介对其而言意味某种“宿命”,即便如此,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对这种“宿命”的反动,从架上水墨绘画走向抽象图式探索与现成品拓印实验、从平面综合媒介走向建筑包裹行为与艺术事件制造,李纲以强大的行动力将此种缠斗发挥到了极致——在后疫情时期到来之际,他开始转向一种新的媒介探索——实验影像媒介。


李纲的影像工作,并非如一般当代艺术家仅将影像作为观念表述的一种工具,而是在建构观念的基础上,深入到了影像本体语言的探索与研究。其工作至少涉及到原教旨实验电影(Experimental Film)的胶片媒介、影像现成品(Image Ready-made)与再生电影(Reincarnated footage Film)的概念、拾得影像(Found footage Film)的思路及其方法论、数字滤镜合成及其转印输出、延展电影(Expanded Cinema)与影像替代空间(Alternative Space of Image)传播等多个方向。


李纲此次展出的新作《既轻又重》本体是一件逻辑链完整的影像作品,其完整性表现是多方面的:在媒介载体上,是电影胶片的复古与回归;在制作方式上,内蕴数字科技的隐性含金量;在逻辑语言上,承接水墨实验的图式表达;在思想维度上,具有社会学历史内涵的图像凸显;在展示方式上,呈现空间影像的美学张力。如果从展览整体的视角上描述,《既轻又重》是一系列具有广泛延展性的作品的总和:水墨实验的图形溯源与沿用,单格画面的图像截取与再制,影像内部关联物品的采集、整合、重组、装置。所有这些作品的内在逻辑是可以相互关联和印证的,是一个艺术家真实历史情怀的完整独白!


美术馆的胶片放映仅仅是《既轻又重》的基本展示模式,其内在语意的多重性表达,将跟随放映空间的变迁和走向而产生几何数量级的倍增。从基础的图之“元”到突变的像之“素”,未来空间的投射、折射、镜像、交互所产生的社会学与传播学上的可能性是难以估量的,这些结果或许将超越李纲影像媒介生产的初衷,而成为他在媒介变革方向的下一个突破点。


无论对李纲本人还是对其他人而言,这都是一种新的期待和寄望!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