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是一种视角,关于物的哲思是心境转化的超越诉求。无论是庄子的“庄周梦蝶之物化”还是丹托的“寻常物的嬗变”都将目光投射于“物性与人性”,工业文明的滥觞符指社会危机,拜物教的枷锁禁锢智性,异物的背后是人性的异化,东西方哲思汇聚于以物观人,举凡相感,可类天、地、人、神相通。
关于艺术物性的头绪,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找到。自杜尚在一百多年前将小便池置于艺术展厅之日起,日常之物的踪迹便显现于艺术场域,物物通感,姜同浩的艺术探索敏感于人类社会的转变,智在人为,他从生活世界的“物”入手,以物达意,寻求生命个体真实感悟和自由表达。他在创作中充分利用材料的“物性”将其解构异化,以当代文明特有的工具理性触摸时代的印迹,通过分离、扭结和重构实现视觉图景的形态冲击和海德格尔式对“物性”的追问。智在自得,艺术家在形态、色彩、肌理的处理上,以物的“材质”为观照,不囿于惯性谱系,得老庄式物之自然,在社会现实中以尽精微致广大的思辨直面畸变。格物以致知,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姜同浩以东西文明的双重视角观复万物,以天人合一之势对话古今,他以宣言式的作品面貌通达性灵境界。
象由心生,雕塑是物语者的表达,物质所呈现的状态本质上是其作品的社会根基,异物实则是艺术家对日常的关注,也正因如此,他能以物与观众进行传情交流,借生活世界直抵艺术彼岸。姜同浩的“异物智”以“物我同一”的佳作回应21世纪的艺术之问,展现了当代雕塑的更多可能性。
上一篇: 简意世界——吕林国画作品展
下一篇: 果·实——岭南画家笔下的乡村地标硕果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