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前言
为什么是郭梦垚?
郭梦垚作品中的画面,让我想到很多。一个方面是与Kiki Smith等美国女性艺术家接壤的图像和自己身体抽象化的处理方式,一个方面是她对图形作为从数学领域来的线索。而这些都不是指向当代绘画的图像化现实,在这个方面绘画有太多思想和观念,绘画不是你所看到的图像,绘画成为一个过程或是装置、录像的再现。她的作品不同于很多中国的艺术家,可能这是我推荐和喜欢的原因。
平面绘画的可能性
在图像的工作方面,记得在泰特美术馆(伦敦)看到培根的回顾展,发现当时的他有着大量的摄影和影像资料,我惊叹于他对时间、图形和空间的处理,最终超越了这些媒介。绘画显示出一种强大的力量,那就是在平面中依旧蕴藏着巨大的可能。一方面我很欣赏那些把图像破损掉,以完成其在观念和自我延伸,保持艺术纯粹性的艺术家,一方面很喜爱那些很有才情的艺术家,他们可以很好地把握图像的力量、颜色的力量,以及其它之于绘画。而这些都存在一个语境的关系,也就是自7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都没能超越这些在图像领域或是观念领域的工作,偶然的抽象和表现主义的阶段,很快都淹没在这些具体化或是对应具体化图像存在的当代艺术中。当然也有一些艺术家在尝试机械绘画,我想这还是在画面之外的,对生产、消费和同一化的当代艺术的戏谑和批判,艺术家越来越少地承认对视觉画面的追求,对用笔、身体和更直接的对话。艺术在今天必须要更聪明,更保持身体和材料、画布的距离,才能完成艺术的纯粹和独立性。当然这也是让艺术开始越来越远离一种手工者的状态,一种可能的天人合一。去工具化,或是去观念化,也都是成立的,因为在这里艺术家是可以选择如何判断并坚持其选择,在一些问题上花费时间去思考,也可以不用考虑艺术系统或是改变这个时代的审美。
李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