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吴翦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23/04/08 — 2023/05/08614
  • 展览空间:南京南视觉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文 /陈瑞

纵览吴翦三十余年的艺术创作历程,在作品图像与观念上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和强烈的延续性。简而言之,吴翦是一位生长型艺术家,在艺术上他即不允许简单的惯性延续和风格复制,也不会让自己处在毫无联系的割裂状态。他在画面中一直充满着对宏大命题和终极问题的审视,包括对历史、灵魂、环境等问题的关注,并试图在画面中用自己的方式加以重构表达。同时,作为 1970 年出生的艺术家,他在艺术上的认识开始于“后八五时代”——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想又不乏现实和思考的时期,在多元的信息和光怪陆离的形式中,他通过直觉的判断和理性的选择很快为自己的绘画找到了表达的路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创作的《风景》、《沃土》、《躯体》等系列中就已经折射出与后期作品的关系,形成两条主线“双重交错”的艺术结构。为其后期对同一本体的深入挖掘和形式风格上的迭代营造了一方“沃土”。

与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一样,吴翦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包括对中国古代绘画、青铜器、瓷器及金石碑帖等,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成为落入符号窠臼而无法自拔的传统卫道士,而是巧妙地将诸多元素融合进自己的观念中,形成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并极具个人风格的观念图示。最典型的是在千禧年之后,吴翦创作了一批具有山水情怀的大幅作品,虽然他以黑白灰为主的色调会令人产生某种视错觉,但仍然能清晰地看到对于中国经典绘画的再度审视,借鉴其中许多元素进行大胆挪用和解构,荆关董巨、刘李马夏的高山流水成为现代风物的景观道场,在残山剩水之间将当下注入其中:坍塌的建筑、毁坏的雕像、成堆的垃圾、丢弃的洋娃娃以及随波逐流的古董浑然一体。曽曾有批评家将其这一系列的作品定义为“垃圾山水”,我觉的并不能概括他其全部意识,固然“砥柱中流”、“逝者如斯”,但吴翦绝对不是一位虚无主义者,他所要表达的主题并不是毁坏和消解,而是在百战归来之后,完成自己繁华落尽的蜕变与重生。

近几年,吴翦在创作上有了新的变化,这既来源于其内心的改变,也与外部环境的变幻有着紧密联系,这种酝酿已久的内与外的合力,如同地壳下运动带来的喷发、褶皱和裂痕,成为“蜕变”的重要过程。无论如何这说明一个问题:吴翦作为一位艺术家没有止步不前停止思考,也没有停止对时代的感知,依旧保持着内心那份敏感和倔强,保持着对艺术的诚恳和热爱。绘画上的划痕成为其“蜕变”的突破口。裂缝最先出现在黑白灰组成的画面上,面对的是艺术家多年经营的个人色彩,厚重而坚固。红色的裂缝打破了平静,滚烫又喷薄;黑色的裂缝如同无尽深渊,沉静而诡异。其中许多作品划破又用粗线进行缝合,如同简陋的手术操作,有一种看似漫不经心又强行修复的既视感,是治疗治愈伤口,还是缝住关闭出口?但无论如何,伤痛与疤痕是无法消磨的永恒。色彩重新注入画面是吴翦近些年创作另一个阶段性标志,与之前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水墨氤氲的黑白灰色调相比,各种高纯度的底色成为画面的主体,带来了更加直接的感官刺激。划痕也从之前单刀直入的线性切割也变得“笔走龙蛇、逶迤蜿蜒”起来,酷似阵阵欲飞的虬龙,又如明亮刺眼的闪电。与此同时,这样的转变也带来了观看视角的转换,之前更多是平沙落雁似的深远构图,不经意间就会怀古感叹,被带入无尽历史的感慨中,而现在作品的视角也变得更加立体,俯视的视角逐渐成为主流,悄然映射出画家视野和心境的流变。当下科技进步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带来的人工智能、AI、元宇宙等问题,是每个艺术家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面对纷繁的信息,吴翦既没有选择全面拥抱、也没有选择回避放弃,他还是默默地看着、想着然后行动。这一切很快就在画面上有了反映,让我们看到了其新的可能性。

从“沃土”中的“山林”,再到“闪电”下的“浪潮”,吴翦不断进行着自己的“蜕”与“变”,纵然已经开出了一片片“火树银花”,但他的“蜕变”才刚刚开始。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