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展人语
作为福建的省会,福州历来是人杰地灵之处。毗邻海洋的地理特征,也让这里形成了包容/开阔与国际化的文化性格。这种性格也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形成了呼应。
所以我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跟当代艺术有关的艺术行为“厦门达达”,正是1980年代在福建发生的。一大批重要的当代艺术家,诸如邱志杰、黄永砯、蔡国强等等,也是从福建走出的。并且,也正是这种艺术氛围,让当代艺术在福州地区生生不息,繁衍有序。
本次“时间、生命与痕迹——当代艺术三人展”,正是基于呼应福州地区活跃的当代文化氛围而策划的展览。当然本次展览选择的三位艺术家:张钊瀛、占研、沈凌昊——并不局限于福州本土,而是基于一种更为广泛的全国性视角——是从全国冉冉升起的青年艺术家中挑选而出。
本次展览作品的艺术形式,也不局限于架上绘画,而是与当下最前沿的科技进行结合的数字与装置艺术。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曾经时间的形态定义为三种综合状态,即:习惯、记忆与期待。对应这三种状态的关键词是:过去、现在与未来。这并不是要把时间分为三个部分,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解释我们人类的文明经验的连绵不绝与多样性。并且因此,所有的现在都会消退成为过去,并被保存为记忆。而又因为记忆,过去与现在同在了。而这些经验,又在习惯的支撑下,不断地重复。
因此,永恒的回归成为了生命的一项基本原则,当然这里的回归并不是重复,而是对于差异性的回归,即差异是永恒的,坐着也造就了生命的生生不息的创造,以及生命意志的不断绽放。并且,永恒回归不是否定个体,而是让个体成为生命真正形式。也因此“时间、生命与痕迹”,正是让个体成为时间、成为历史的主人。并通过个体劳作在当下留下的痕迹,从而呈现个体感知世界后,重建个人差异性、独特性的系统性世界。
而在当下的中国,全球化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普及让文化变得多元而复杂,瞬息而变的政治与经济语境,更是加重了时间与空间的复杂性。即使,作为对变化敏感的艺术家群体,面对时间在当下形成的经验,如果仅仅只是运用理性或者外在知识系统,即事件中的记忆与习惯,显然无法把握事物的整体面貌。
因此,作为个性感性的通道,感官虽然欠缺了理性的推断,但无疑相比那些普通的与被规训后的回答,某些时候它更为直接,也更为真实。因为无论如何,青春的感性与肉身的直接体悟,使得青年艺术家们,绕开了繁冗的政治与宣传话语,与时代的内核产生了直接的共振。使得被异化成物质的时间,重新获得了生命的真实和丰富。并且,让我们在这个被强调集体性抑住的沉闷时代,感受到了一些新鲜空气。而也正是这种连接,让青年艺术家们的作品拥有了超越时代的鲜活性与预期性,完成了时间中的期待,并因此具有了别具一格魅力与影响力。
也因此,本次邀请的三位参展艺术家,都是从时间出发,从感官出发,从自我的个性出发,甚至展览展出的空间本身对自我的定位与命名,都是在展现对时间中永恒回归的差异性、个体性的尊重,并以此打破限制生命自由生长的死循环,在时间的锲而不舍之中,让喧嚣不安的当代人,通过时间背后长长的暗流,到达对现实更加清醒,对生命感悟更加自由的彼岸。
李国华
上一篇: 圣贤之道—阳明的故事
下一篇: 庄红艺个展:别样绽放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