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广州作为重要的对外口岸,不仅是贸易重地,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场所。在十八、十九世纪正值西方博物学盛行之时,外国博物学家到广州采集物种,并委托画家绘画标本,博物图画作为视觉知识材料而存在,融合了科学性和艺术性,启发了一批开明创新的岭南画家。
他们立足于广东,以自然为画材、以写生为旨趣,“写生”贯穿整个岭南画学传统,成为岭南绘画的本土“基因”。中国古代认识论命题的“格物致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绘画作品承载科学新知成为接受过西方文明洗礼的新派画家的新尝试,他们不仅追求艺术的审美,还希冀作品具备认识功能——即所谓“致知”。
本展览选取的展品,其描绘对象主要是岭南本土物种。展品类型丰富多样,既包括外销水彩画、通草纸画、油画,也包括黄士陵、蔡守、“二居”、伍德彝、容祖椿等人的国画以及高剑父的写生稿,还涵盖了近百年华南植物科学画,同时配合画作展出一批博物学古籍、植物标本、昆虫标本。展览旨在探讨博物学对岭南地区近现代美术史产生的影响,用图像展示中西方视觉文化交流,也希望借此机会让广大观众关注身边的自然物种和生态环境,鼓励大家进行一些博物实践。本展览希望能兼顾学术性与科普性、全球化与在地性,让历史与当下连结、艺术与现实互动。
本展览尝试从博物学角度介入岭南绘画史,时间跨越几个世纪,既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也有艺术与科学的交织。进入20世纪后,经历时代激荡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主动寻求艺术变革,艺术是革命的,艺术也是科学的。艺术与科学是时代的大命题,两者相互融合,科学让艺术有新的发展,艺术让科学更加普及,它们的碰撞与交融将继续。
他们立足于广东,以自然为画材、以写生为旨趣,“写生”贯穿整个岭南画学传统,成为岭南绘画的本土“基因”。中国古代认识论命题的“格物致知”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绘画作品承载科学新知成为接受过西方文明洗礼的新派画家的新尝试,他们不仅追求艺术的审美,还希冀作品具备认识功能——即所谓“致知”。
本展览选取的展品,其描绘对象主要是岭南本土物种。展品类型丰富多样,既包括外销水彩画、通草纸画、油画,也包括黄士陵、蔡守、“二居”、伍德彝、容祖椿等人的国画以及高剑父的写生稿,还涵盖了近百年华南植物科学画,同时配合画作展出一批博物学古籍、植物标本、昆虫标本。展览旨在探讨博物学对岭南地区近现代美术史产生的影响,用图像展示中西方视觉文化交流,也希望借此机会让广大观众关注身边的自然物种和生态环境,鼓励大家进行一些博物实践。本展览希望能兼顾学术性与科普性、全球化与在地性,让历史与当下连结、艺术与现实互动。
本展览尝试从博物学角度介入岭南绘画史,时间跨越几个世纪,既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也有艺术与科学的交织。进入20世纪后,经历时代激荡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主动寻求艺术变革,艺术是革命的,艺术也是科学的。艺术与科学是时代的大命题,两者相互融合,科学让艺术有新的发展,艺术让科学更加普及,它们的碰撞与交融将继续。
上一篇: 成为了光——王剑书自由绘画展
下一篇: 从这里出发——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建馆70周年联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