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的,陈侗的新展览。
副标题“陈侗连环画展”令我回想到之前的合作,大部分时候我们以“陈侗的一个水墨计划”来阐释内容。一般情况下正副标题的关系非常明确,副标题不变,正标题交代核心思想。例如“毛,就是我”,例如“鸡毛信”。“毛,就是我”是关于历史记忆的;“鸡毛信”锁定信息传递。两个话题所涵盖的叙事、描绘的空间都很宽广。创作者、策划人和观众都有比较丰富的通道进入展览。
《我自县城来》明显地聚焦于真实的“我”,读脚本就像看一部短篇小说,它讲述了陈侗十七岁前的经历。如果能够一一对应着文字和图片,将看到近乎全方位的理想复原效果。场景、道具、人物、服饰、动作,甚至图像里的图像,都指向真实性,具有了一个社会文本应该有的时代特征和一些地域性。“故事”的真来自陈侗自己的生活,画画的时候不断强调现实主义的深入,就有了非常多经得起推敲的细节。所以他才会说:“我能看见这一切”。
《我自县城来》是典型的连环画创作,图文关系一一紧扣。它的题目来自贺友直先生的连环画《我自民间来》。陈侗工作室有的一个版本是法文版的,开本比我们说的小人书大很多。他递给我看,我留意到卖价是14欧,远远超出我们习惯的小人书定价。很明显,陈侗将这本贺友直的回忆当作了自己的范本,以此作为自己连环画创作风格趣味自始至终的标尺。
突出自己的故事,借助自己的观察,不断地推敲画稿,却只在展览呈现一套连环画。这样的变化,我希望通过一些问题实现一些推测,展开一些感慨。
例如,
为什么画关于自己的60幅连环画?
为什么这套创作来源于自己的成长,完全不迷恋虚构?
当作品受限于事实,会不会对叙述的价值构成影响?
起步于连环画的艺术家,选择回归连环画创作与目前的生活状态是否有关联?
将自己对贺友直先生的崇敬表现为完全的追随,为什么?
在青田的这一年,生活与《山乡巨变》的时代很大不同,为什么能够沿用贺友直先生的视角和构图,画出这么干净的连环画?
连环画这种通俗绘画,在充满新技术的今天,能不能显现出比技术更大的自由?
作为长期运用不同媒介的艺术家,这次纯粹地创作一套连环画,是不是希望恢复连环画的作用?
浮现出来的一个个问号,基本上能够帮助我将“作品的产生”和“作品的阅读”剥离开来讨论。一方面通过读图对应了陈侗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态度,同时也理解他不断重复的“心里要有群众”是指向一种真正的通俗易懂。
展览变了,媒介也变了,唯一不变的是创作展开的过程。我们的讨论从草图开始,从脚本开始,和这些问题一起,渐渐地落实在展厅里。希望观众也能顺着这些问题找到翻看公仔书的乐趣,听一个艺术家讲古仔的乐趣。
副标题“陈侗连环画展”令我回想到之前的合作,大部分时候我们以“陈侗的一个水墨计划”来阐释内容。一般情况下正副标题的关系非常明确,副标题不变,正标题交代核心思想。例如“毛,就是我”,例如“鸡毛信”。“毛,就是我”是关于历史记忆的;“鸡毛信”锁定信息传递。两个话题所涵盖的叙事、描绘的空间都很宽广。创作者、策划人和观众都有比较丰富的通道进入展览。
《我自县城来》明显地聚焦于真实的“我”,读脚本就像看一部短篇小说,它讲述了陈侗十七岁前的经历。如果能够一一对应着文字和图片,将看到近乎全方位的理想复原效果。场景、道具、人物、服饰、动作,甚至图像里的图像,都指向真实性,具有了一个社会文本应该有的时代特征和一些地域性。“故事”的真来自陈侗自己的生活,画画的时候不断强调现实主义的深入,就有了非常多经得起推敲的细节。所以他才会说:“我能看见这一切”。
《我自县城来》是典型的连环画创作,图文关系一一紧扣。它的题目来自贺友直先生的连环画《我自民间来》。陈侗工作室有的一个版本是法文版的,开本比我们说的小人书大很多。他递给我看,我留意到卖价是14欧,远远超出我们习惯的小人书定价。很明显,陈侗将这本贺友直的回忆当作了自己的范本,以此作为自己连环画创作风格趣味自始至终的标尺。
突出自己的故事,借助自己的观察,不断地推敲画稿,却只在展览呈现一套连环画。这样的变化,我希望通过一些问题实现一些推测,展开一些感慨。
例如,
为什么画关于自己的60幅连环画?
为什么这套创作来源于自己的成长,完全不迷恋虚构?
当作品受限于事实,会不会对叙述的价值构成影响?
起步于连环画的艺术家,选择回归连环画创作与目前的生活状态是否有关联?
将自己对贺友直先生的崇敬表现为完全的追随,为什么?
在青田的这一年,生活与《山乡巨变》的时代很大不同,为什么能够沿用贺友直先生的视角和构图,画出这么干净的连环画?
连环画这种通俗绘画,在充满新技术的今天,能不能显现出比技术更大的自由?
作为长期运用不同媒介的艺术家,这次纯粹地创作一套连环画,是不是希望恢复连环画的作用?
浮现出来的一个个问号,基本上能够帮助我将“作品的产生”和“作品的阅读”剥离开来讨论。一方面通过读图对应了陈侗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态度,同时也理解他不断重复的“心里要有群众”是指向一种真正的通俗易懂。
展览变了,媒介也变了,唯一不变的是创作展开的过程。我们的讨论从草图开始,从脚本开始,和这些问题一起,渐渐地落实在展厅里。希望观众也能顺着这些问题找到翻看公仔书的乐趣,听一个艺术家讲古仔的乐趣。
樊 林
2022年12月7日
上一篇: 加百列·里科个展:动物如我
下一篇: 《金石书画》系列展览第六期——上海博物馆藏善本碑帖特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