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雷诺:面景

  • 展览时间:2022/09/23 — 2022/10/29357
  • 展览空间:阿尔敏·莱希 - 上海
查看更多详情
气味。那些从茂盛植被中萦绕上升的,由热带潮湿空气所挥发散溢出的分子颗粒。与亚历山大·雷诺的绘画相遇近乎是一场“分子恋情”(molecular affair)[1]。然而,并不是任何一张描绘了热带景观的“优秀”绘画都能够带来这般由视觉激活嗅觉的类联觉性体验。除了图像本身,更重要的是其绘画中的物质性:通过在工作室里极为耗時費力的创作过程,雷诺在画布之上仿佛逐渐沉积出一片崎岖曲折的地质表层。

雷诺每一幅画作的生长过程都被毫无保留地留存在画面之上:由远及近,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粘贴和撕扯数千条胶带所留下的零碎痕迹,以及在画布正反两面反复上色几十至上百层颜料后所残留的污渍。这些繁复且需要极高专注度的工作需要三至八名助手共同完成,群体性协作在雷诺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艺术家本人也对此尤其珍视。此外,雷诺还与工程师合作开发机械装置,以实现更雄心勃勃的艺术项目。在工作室内创作且与人合作的理念对他来说至关重要:专注力和创造力的养成来源于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集体性的工作方式,从而得以驯服自己的灵感缪斯并完成艺术语言的转换。

这一切不仅仅是发生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工作室)中,而且还是在黑暗中完成:大多数情况下,艺术家先通过Photoshop修图软件对一张现有的照片进行再加工,然后将图像投影至画布之上,从而确定绘画的基本图像结构。身处昏暗朦胧的封闭空间之中,这迫使艺术家“不断地揭示自己,并审视自我的深度”。[2]与此同时,绘画也从幽深中发现自我:雷诺所运用的一系列手法,无论是覆盖和撕裂,涂抹和擦除,还是将颜料自画布背面推挤出来,都强调了结果的不可预测性。最终观者能看到什么,取决于画面将如何现身,这正是画布显露自我的过程。这些超负荷的运作系统挑战着画布自身承载能力的极限,它终于呼之欲出,冲破黑暗。艺术家勇敢地审视自我,以卓越的生命力和韧性,使无形的事物得以显现。这无形之物可以是视觉以外的另一种感官体验(如嗅觉之于我),但对雷诺的大多数观众而言,它意味着两个字:记忆。

这种对记忆的隐喻来源于画面中央如幽灵般显现的人物轮廓,他们的任何体征细节和可辨认的身份特征都被取消。他们通常从大片的自然景观中走出,如森林和瀑布。事实上,雷诺也表示这些人物其实大都是他自己。然而,这里的“自画像”并非是自传性质的,而是意图呈现一种普遍性。在缺乏辨别线索的前提下,每个幻影似乎同时既是艺术家本人,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个体。雷诺经常将其真人尺寸的绘画比喻为“门”,它们提供了观众将自己投射其中的通道,从而凝固于纯属于个体的时间性之中。因此,如果雷诺的绘画中确实存在非具象性的处理方式,这绝对不是基于风格、形式或绘画语言的选择。实则,是记忆的朦胧性和模糊性本质决定了看似“抽象”的绘画手法。雷诺并不尝试在其作品中去重现或抽象化任何事物。如果我们将其最终的画面与原始相片进行比较,除了构图之外,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相似之处。其创作的意图是让无形之物显形。雷诺的绘画拒绝简化的或形式主义的美学式解读,正如艺术家所言,他的绘画仅关乎如何“化身”。

——张震中,阿那亚艺术中心馆长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