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创新•和谐——中日韩经典艺术与设计作品邀请展

  • 展览时间:2022/03/11 — 2022/03/27397
  • 展览空间:山上美术馆 1F-2F
查看更多详情
展览前言

张天一
中国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世界各国一律平等,这是联合国宪章的神圣原则。以前冷战桎梏着我们的意识形态,今天理论上的障碍已经消失,欧洲中心主义也已告终结,人们开始不怀偏见地全方位评价文化遗产,进入了历史上公允多于偏执的时期。东亚各国的地理相近,文化渊源和艺术样式上相似,属于相同文化圈。但历史发展的不均衡,造成区域间文化的存在形态有别,想弥合文化差别就需要交流。

新冠疫情限制了人们的交流,影响了我们对自己、对其他民族的心境和视野,长期以往会失去理性、自信、宽容和对文化的审慎,那是对担负人类责任的躲避。人类一直对美好充满幻想和期待,谁都不情愿看到疫情会对生活构成威胁,我们期待各个民族的文化创造之间不再仅是提供互相欣赏的惊喜,而是要有效地激活新创造行为的介质,东亚的精神家园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应该是共同生长的。

世界愈是美好愈是期望艺术作品的多样化,  要秉承这一信念。要重视今天作品样式的趋同性问题,世界主义就是欧洲中心主义的翻版,艺术作品同一性是对历史意志、自由意志和原创精神的背离。事物的范畴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任意置换、取代的,人类是在不断创造新的范畴,今天被认为是敌对的疫情,其实是要与之和平共处的。我们也要警惕今天一些标榜观念为目标的当代艺术的影响和渗透,那些流行作品的基本审美属性正在丧失,审美是艺术品存在的前提,当今东亚的艺术精神负载仍需要经由审美来获得,我们的创新仍需要坚持不以损害这一前提为目的。
  
世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机遇。然而,科学是有局限的,新冠疫情是对人类的一次警醒,或许会与人类长期共存,文化艺术在克服科学局限性方面能产生巨大作用。艺术家们的创作动机、过程、结果始终是和谐的,是开放和愉悦的,是平等和共存的,是能够抵御科学物质化过程中的社会弊端的。“东亚文化之都”的构建将对我们和谐梦想的实现发挥着巨大作用,其影响历史的深刻性与广泛性都将是空前的。

这个世界只要是有难题存在,就会有为解决这种难题而兴奋的努力,为此而激发出来的创造力也将会是无穷的。以中国、日本和韩国为主的东亚,曾经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过辉煌的贡献,进入后疫情时代,文化艺术交流也会迎来新气象,既有开始,就有将来,让我们携手共创东亚文化和人类文化的新时代。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