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瑞雪:复归于婴

  • 展览时间:2022/10/15 — 2022/11/27383
  • 展览空间:大千画廊
查看更多详情
代瑞雪:复归于婴
文/魏祥奇(美术学博士、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策展人)

代瑞雪新近创作的“稚子”系列,描绘了多件花丛中的小女孩的形象。显然,将小女孩置于花丛中拍摄照片,是一个极为日常的画面。小女孩的纯真无邪,与繁茂的花草,翻飞的蝴蝶、萤火虫、蜜蜂等昆虫相得益彰,呈现的是一派平静祥和的景象。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亦有对女孩的描述,其中最富深意的莫过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中关于“复归于婴儿”的论述,意思是说,人应该回归到婴孩那样一种纯真的状态,才能悟得至高的道的真谛。代瑞雪的“稚子”系列,正是以女孩的纯真烂漫,比喻人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形态。
 
然而,隐在花丛中的动物的枯骨,隐喻着这片美丽的天地并非无忧的伊甸园,而是同样有着忧伤与死亡。以至于我们在观看这些画作时,不禁想起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家普桑的名作《甚至在阿卡迪亚也有我》,还有19世纪英国拉斐尔前派画家米莱斯的名作《奥菲利亚》,萦绕着一丝哀伤的气质。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代瑞雪的“稚子”系列绘画可以被认为是虚空画(Vanitas)的一种,花草艳丽却又脆弱易腐,恰与小女孩美好的生命形成双关的修辞,以至于激发起观者对生命的省思。
 
不过,我们在代瑞雪的“稚子”系列中很少看到哀伤的痕迹,她笔下的小女孩们是纯净无染的。但是,在几幅带有自画像性质,表现青春少女的画作中展现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缠成堆的鹿角、被割去角的犀牛、被丢弃的小熊毛绒玩具等,都寓意着青春期女孩所要面对的世界残酷。这些画作与“稚子”系列构成一种叙事的互文关系,其指向的是交织着现实与梦境的幻化之意。
 
《庄子·齐物论》中有“庄周梦蝶”的典故。我们在代瑞雪的画作中能看到,“蝴蝶”以一个最具观念意味的视觉符号贯穿始终,其既是时空的穿行者,也是生命之旅的见证者。在这里,代瑞雪已然幻化成蝶,她在用“稚子”系列绘画召唤自己内在的纯真之心,同时也在警示自己:潜伏在美丽世界下的危机,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也必定如影相随。这也是代瑞雪此时此刻最真切的生命感悟。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