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贻花——吕延翔个展

  • 展览时间:2022/09/25 — 2022/11/08231
  • 展览空间:作者画廊
查看更多详情
浮出形象表面:几个关键词所引发的绘画事件
文/钱文达

苏贻花(艺术家的母亲)、食物、身体、亲密关系……这些词语是从我和吕延翔的部分对话中挑选出来的关键词。我们刚开始在不停地聊些关于绘画上出现的形象细节,但慢慢便开始转到了他的生活和回忆方面。我边聊边想着,也许这里能够提供一些理解其绘画内容的线索与思考。

海德格尔说:“现象——就其自身显示起自身——意味着某种东西的特具一格的照面方式。”我们越是限于用一种习惯的语言逻辑来直面亟待阐释的对象,就越是感觉到力不从心的遥远。我们需要主动地去发现一种间接获取观看对象的距离和方法。

吕延翔的近作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个努力去追视自我的状态与策略,他通过这些时断时续的词汇的涌现牵扯出自我,牵扯出自我与绘画之间的联系。我们从最直观的视觉体验上会发现,他规劝自身对于某些表层技术的放弃取得了重要的历时性突破。与之相伴的,也就是我们当下所忖度的,吕延翔对于——不经意间与其注定难以脱离的——一系列关键词的反复引述。这些零碎的、不断停顿的关键词,不是作为一个用于观看自身与绘画的外物,而是作为画作内部自身隐秘的结构因素在发挥作用,它只在某些瞬间受到了艺术家的驱使,在更多的时候,这些关键词催逼着绘画语言的纯化、清晰与完成,作为某种必要的基础与绘画经验尽力纠缠着。

吕延翔在回想这种绘画经验时,曾提到过他自己对于“亲密关系”这一概念的看法:
“我觉得多数人对这种亲密关系特别向往,对这种东西是有很强的需求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其实也害怕触及到这个部分,所以就可能选择回避。”

这种私密性体验在其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创作中都已经有所体现了。包括对于食物和身体关系的研究,对于空间叠层、戏中戏结构的运用。但这次略微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会在这些关键词里发现另一层帷幕遮掩下的图景正慢慢揭开,他在道出“苏贻花”、“亲密关系”等语词的时候仿佛提示出了更多的文字信息与线索是可以继续不断讲述出来的。我能够感受到无论他围绕着这些词语说了多少,都仍觉得言犹未尽,仍有许多无法言明的东西堵在其胸口。在这种无力言说的紧绷感中,我反而发现了他对绘画的信任以及对绘画所产生的新的理解。对于这些关键词记忆的不断强化反过来激发了其进行绘画实践的欲望。

由此,这些相互割裂的词汇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其观察绘画的视野。这种得到持续关注的关键词对他来说成为了知晓世界如何与其自身共处的坐标轴:这是一切事物都可围绕着这些词汇进行运作的世界。在这里,关键词的形象化表达透露出言词本身所忽略掉的形式的可能律动。所以我们能看到动物定格般的静默姿势,仿佛是另一世界的关于人的生灵的拟象。周围散乱的食物散发着诱惑般的色泽,犹如永远处于保鲜状态一般的圣洁。整个画面既充满着性的暧昧与骚动,又仿佛创造着安稳如原初诞生般的期待与静穆。

在《硬奶酪》中,整个画面大部分都被一种静谧的蓝色调所包围,只有在右边人物的脸庞和手里拿着的奶酪部分才略施些暖灿的光泽,两个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珍贵而幽微的光域。食物,在这里成为了一种初始而神圣的源材,照亮了亲密关系这一形象的成立与自足。类似的情形在《有樱桃的阿诺德·帕尔默蛋糕》中得到了相同的体现,两个光裸的躯体犹如从蛋糕上生长出来一样,甜品的软腻效果(就像是供养血肉的土地)和肉体的蠕动感同时匹配在了一起。两种物质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努力促成一个新的图层形象的诞生。这种在无意识状态下凝结的复杂感受在其绘画行为中得到了具体清晰的层次化支持,这既体现为超现实主义的结果,也体现为现实主义的过程。


如果继续加以联想,吕延翔这些绘画作品提供的信息,均可被视为卡拉瓦乔、普鲁斯特和帕索里尼所共同造就的某种新鲜混合物的形式延续——神秘的仪式美感、敏锐的情绪嗅觉以及近乎癫狂的唯我主义肌理。它生产出一种新的,致力于达到以极度含混作为目的的纯粹视觉之作。

在《鸳鸯》之三中,植物得到了占据大量空间的机会,这些浓郁冷艳的绿色块反衬出人物、动物和食物身上那暗香浮动的色域是多么脆弱乏力。左方中部,吕延翔仅留下寥寥几笔的书写痕迹,与右边的规整繁密形成强烈的空间比衬关系。在这一野餐场景中,食物的丰盈、颜色的狡黠与人物的静默之间构成为一种特殊的运动张力:笔触脱离开形象轮廓的区分边缘,充分发挥着反叛的活力,来试图叫醒暮暮沉昏的语词与形象。在另一幅的《鸳鸯》之四中,所谓的亲密人物已几乎被相似的笔触关系淹没,那些滴淌的/肆意稀释过的线在空白处圈出一个遥远的无限单独的空间,在这里,一切物与人的结合都退至到了共同的深处。

吕延翔从绘画的表现路径出发颠倒了在语词表面暂居的现象、概念与生命,“苏贻花/母亲”、“食物”、“动物”和“身体”等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被萃取为无实体的线索,它们被抛入去杂质化的视觉语境之中,与绘画进行重新结合,造就愈加清晰的视觉“形象”。当“苏贻花”在被偶然道出,占据了某一句话的重音位置之时,它已然应和着画面中一个笔触的产生从而再次塑造线索,这笔触继续推演出画面中其他存在因素的可能,继续启发、应和着无数言词-笔触的产生,正是这关键词的意义指向得到了取消、覆盖与消解之时,绘画成为了语意下最具密度的填充。

2022.08.31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