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青年“1+9”艺术系列展之一——胡赤骏师生展:绘画的形态

  • 展览时间:2022/05/04 — 2022/07/04508
  • 展览空间:万江壹号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中国新青年“1+9”艺术系列展之一
——胡赤骏师生展:绘画的形态

在中国新时代发展的形态下,新青年应该应该更关注当下环境,以更开放的、深远的思考去创作。

对于这次展览的策划、选择的艺术家,我们着重于两个艺术方向:一个是“绘画语言的表达方式”,一个是“时代的发展与绘画的关系”。第一个展览邀请广州美院教授——胡赤骏及其70、80、90后的学生,作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艺术机构,需要梳理不同年代的艺术发展脉络,便于群众对艺术的认识和普及。展览除了邀请胡赤骏教授,还有其授业解惑的九个70、80、90的青年艺术家。70后的陈雨、黄立言、柯济鹏,80后的黄一山、郑龙一海,90后的林锐珍、刘良烨、谢凌峰、智豪。

与胡赤骏教授相识于十二年前,他那时正在挖山筑路建设“湖庐”。记忆中,他组织当地农民工人一点一滴把泥土运到山上,铺石路,起地基、做设计、规划,我第一次正式拜访他就在其建“湖庐”时,他率性的光着膀子和工人一起劳作。晚饭后,我们几人手持红酒杯,聊艺术,聊人生,弹奏着吉他的旋律,迎着湖边的微风,唱着各自青春的赞歌,我羡慕他拥有自己独立的地方,集合一群有趣而鲜活的灵魂一起玩艺术,抵抗这无聊的社会。这时,也让我种下一颗梦:未来打造一个自己的艺术空间。现在,艺术空间梦实现了,我虽然一直在商业的夹缝中寻求经营艺术空间的生存之道,但也没忘记自己的初衷,所以有了这次系列展览的开端——胡赤骏师生展:绘画的形态。

出生于1960年的胡赤骏,他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与发展,他也是广东当代艺术生态中重要的参与者,不管是地域还是生态环境,从广州loft345到“湖庐”再到梅山,其作品非常多样化,运用雕塑、油画、水墨、手稿、摄影、装置等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创作。胡赤骏是一个很会玩,也玩的很高级的人,他一直喜欢玩马,对马情有独钟,也是真的喜欢,他养马、训马、骑马,在“湖庐”也到处有马的身影,他观察马的运动形态,记录马在奔腾时爆发出的身体力量与造型结合的美感,渲染一种淋漓尽致的快感。他还经常组织学生到从化的“湖庐”实地考察、调研,再创作,定期为学生举办艺术展览、艺术活动。我想,正因为胡赤骏自由随心的性格和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才孕育了这么多优秀的学生。

70后的学生陈雨、黄立言、柯济鹏,他们初识艺术理念应是90年代上大学之后,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精神困惑。接触艺术的他们内心也怀揣着一种独立之品格,自由之精神,特别是艺术背后对自由生活方式的追寻,无疑是有着深刻的启蒙意义。这三人处于中国当代艺术加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这时的中国当代艺术深受德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有着看似漫不经心的笔触和画面,却又暗藏着严谨的、细腻的构图和描绘。陈雨的作品,会发现一种既浪漫又矛盾、既西方又东方的文学式美学 ;黄立言的作品,会看到一个描绘东方韵味的西方诗人的错觉,既神秘又开放,让人不自觉想靠近他、读懂他;柯济鹏的作品,一如既往的一根线,执着而理性、简洁而细腻、既黑暗又光明,既微观又宏观,让人感受到西方与东方融合而成的、暧昧的水墨气息。

80后的学生随着中国发展过程和全球化进程相伴随,受到多元的文化、思潮和经验的影响,亦在当代网络空间和后资本主义消费环境中经历着别样的转化。黄一山、郑龙一海,他们两人的作品是以两个不一样的媒介呈现的,黄一山是把架上绘画,通过空间错位、时间交错,古典与现代的穿越,转变成架上装置艺术。他坚持以轴测图的绘制方式呈现画作,他以主观意识引导精密、机械的理性思维,经过一遍遍枯燥而繁复的工艺,呈现出一个完美的“二次元”空间;郑龙一海则是通过光影交融的陈列,把他对宇宙空间、对神经科学的思考,让抽象的概念通过文字和图示具象化,向观众展示、传达,叙事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90后的学生林锐珍、刘良烨、谢凌峰、智豪,他们四个人的创作不管是材料还是艺术的叙事形式、风格都比较直接和简洁,可快速感受艺术家的主观思考。林锐珍现阶段的作品脱离不开空间的构成,她试图通过物体与空间发生关系,传达现阶段的思考;刘良烨对“色系白”是情有独钟,作品的画面以白色为基底,结合几何体的构成、延伸,运用直线元素,构建一个抽象的“实体”,让艺术回归绘画本质言语;谢凌峰的作品虽然是西方抽象的呈现,但是画面中充满具象化的东方神秘韵味,他试图通过打破固化的抽象认识,传达他的东方美学;智豪的作品以宋元时期的“山水”图像入画,他用产自山水之间的水泥与沙土,结合绘画材料,将其转化成渊源流长的山水意象,他把传统“再传统”,以现代的语言再诠释他的“新文人”思想。

黑格尔说过: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家将自己已有的艺术实践、艺术思考都融入绘画的叙事中,并及时与激变的社会进行着不间断的对话,就形成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绘画形态。

陈小燕
2022.4.13写于东江边上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