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索者许德民
文/殷双喜
许德民本是一位优秀的海上诗人,但在1988年前后,他进入到现代艺术的探索,以钢笔画的形式画出了一批具有梦幻特征的幻像画,这些作品如同图像化的诗歌,将赤裸的人与动物置于城市环境中,吟诵着沉沦与拯救的人生幻剧。世纪之交,许德民进入抽象艺术的领地,完成他多彩人生的“千年转型”。
从2000年开始,他在上海筹办角度抽象画廊,举办抽象艺术展,免费讲座,策划抽象艺术高峰论坛,编《中国抽象艺术》杂志,写博文、出版专著,在大学开课,巡回演讲,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抽象艺术文化。中国美术界有许多从事抽象艺术的创作者和研究者,但像许德民这样将抽象艺术的研究和推广,当作自己的生命存在方式,不求回报,乐此不疲,却真是少见。
就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来说,许德民当属于拓荒者之一。从1986年开始的综合材料艺术开始,他以各种布块纤维,拼贴出似有似无的人物群像,经过1997年开始的充满抒情抽象的《色彩境界》,转向2000年名为“视觉音乐”的滴洒画,到2002年开始的以平面结构组合为特点的《发生与选择》系列,再到2007年开始的“纸墨精神”系列,许德民抽天开象,将抽象艺术的视野从西方转回到中国传统,以《石魂》、《书道》、《墨影》、《荷魂》、《水墨书馅饺子》、《虫书》、《龙书》等一系列作品,构建了他庞大的抽象艺术图谱网络,将其抽象思维深入到古今中外的文化深处。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看到米罗、塔皮埃斯、克利的形式要素,也可以看到中国书法的解体与重构,还有中国早期彩陶纹样和楚文化图案的碎片重组,更有许多奇思怪想的抽象符号。可以说,像许德民这样对抽象艺术兴趣广泛,精力充沛,持续不懈的艺术家,实在少见。
当然,提到许德民,不能不提到他对中国抽象艺术理论发展的贡献。自85以来,中国所有的抽象画家几乎都是自学成才,没有经历过抽象艺术的基础训练。在理论方面,虽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就有过关于“形式美”、“抽象美”的争论,但在艺术史论界并未将抽象艺术当作一个系统的学科进行研究,有关抽象艺术的理论资料也都来自对于西方抽象艺术的翻译介绍。2009年许德民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中国抽象艺术学》,2013年他又出版了《抽象艺术文化论》和《抽象诗》。
许德民将“抽象文化”解读为一种“非理性”“非功利”的生命文化,而抽象艺术是抽象文化的一部分。他将抽象艺术当作文化来推广,是因为他认为中国抽象艺术缺乏文化。中国是一个有着抽象文化悠久传统和文明的古国,通过抽象艺术来推广抽象文化,可以让中国人从小接受抽象文明的熏陶,了解抽象艺术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拓展人的视野和境界,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许德民抽象艺术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的本质在于享受生命,抽象艺术给人以愉悦和快乐,享受抽象艺术就是享受生命”。
我认同许德民对于抽象艺术的推崇与推广,并钦佩他数十年来在抽象艺术及抽象文化的研究推广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工作,这为我们观察社会和感悟生命提供了新的角度,增添了不同审美价值观念的对比和选择,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验。
殷双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2021.11.5
- 标签:
- 许德民
上一篇: 荷魂 ——许德民艺术展
下一篇: 莫扎特-基因:李继伟艺术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