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可如个展“后像之痕”展出艺术家在疫情之后创作的两组全新的影像装置作品。
展览展出的两组影像作品与疾病创伤相关,延续了袁可如一贯以来叙述性电影化的影像创作方式,持续探讨与关注不同历史切片中的个体困境。后像(afterimage)是一种视觉错觉,在较长时间的注视或视觉刺激后,在刺激从视野中撤离后的短暂时间内,大脑依旧能感知到短暂的视觉残留的现象。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将这个词延伸为心理学层面上创伤感知的残留,描绘了一种即使在疾病治疗之后,创伤在病患生活中依然如影随形、存在一种幽灵幻感,并对其本人、其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产生持续的影响。
展览一层空间以影像作品《雾中来的人2037》(2020–2021)为中心,并抽取了影片中疫症心理诊所的场景与图像置于展厅中。观众步入空间,雾气伴着霓虹灯发出的光亮,将如处在故事发生的实景之中。《雾中来的人2037》是一部虚构影像作品,从对新冠疫情的体验和反思出发,以萨拉马戈的小说《失明症漫记》中的失明瘟疫作为背景设定和平行隐喻,将故事发生时间拟设在了2037年的未来。艺术家邀请了10位非专业演员,他们本身是从事不同职业的盲人;特邀演员李梦作为影片主角,以她所扮演的失明疫病幸存者的视角,呈现了残疾人世界的折叠不可见、现代文明的脆弱和困境,以及在紧急状态下所谓“弱者”也可以成为一种觉醒和推动力量。
二楼的《永恒与片刻》(2021)则是袁可如从自己家族的乙肝病史出发的系列研究第一阶段的呈现,媒体人余雅琴为共同发起人。HBV病毒曾在中国拥有庞大的人群基数和海量的新闻信息,却长时间在文化演绎层面失语,让艺术家产生了对疾病审美化的追问。作品由三个屏幕影像组成,选择了三个真实人物作为原型切入,屏幕里的人物代表了被HBV病毒深刻影响的三个人群——母婴传播链中的母亲、失去父辈亲人的少女、以及处在就业困境中的求职者。他们各自在海边有了一次短暂的出走,并在出走中表达遗憾、宣泄愤怒或达成和解。
艺术家在影片中致敬了当年反歧视第一案的张先著,并邀请作者吴其华共同完成了短篇小说《土屋 海岛 龙井巷》,将其制作成读本亦展示在展览空间中——通过一位70后女性携带者的成长故事和她生活的地理变迁,来呈现1990年到2003年之间的一段历史切片,同时,小说人物也成为影片中的主人公。艺术家在对乙肝病史的研究中看到太多失落的个体,并将这一段历史中个体病患的生存境遇、职业困境和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用去事件化的演绎方式呈现——一种疾病的历史不仅仅是疾病本身,也是一段社会空间变迁、社交关系演变的历史。艺术家也将这件作品献给她因此病故去多年的父亲。
展览通过上下两个空间中真实和虚构的两种传染病史的景观呈现与现实进行对话。演员与角色身份的流动、故事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穿梭、屏幕上的影像与展览空间建立多层关系,“后像之痕”试图开拓人们对日益复杂的现实的感知,在疫情时代远望其他时空中的集体记忆和创伤体验,以期许即使在夜晚的黑暗中,也能体验到烟火闪烁的轨迹。
展览展出的两组影像作品与疾病创伤相关,延续了袁可如一贯以来叙述性电影化的影像创作方式,持续探讨与关注不同历史切片中的个体困境。后像(afterimage)是一种视觉错觉,在较长时间的注视或视觉刺激后,在刺激从视野中撤离后的短暂时间内,大脑依旧能感知到短暂的视觉残留的现象。在本次展览中,艺术家将这个词延伸为心理学层面上创伤感知的残留,描绘了一种即使在疾病治疗之后,创伤在病患生活中依然如影随形、存在一种幽灵幻感,并对其本人、其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产生持续的影响。
展览一层空间以影像作品《雾中来的人2037》(2020–2021)为中心,并抽取了影片中疫症心理诊所的场景与图像置于展厅中。观众步入空间,雾气伴着霓虹灯发出的光亮,将如处在故事发生的实景之中。《雾中来的人2037》是一部虚构影像作品,从对新冠疫情的体验和反思出发,以萨拉马戈的小说《失明症漫记》中的失明瘟疫作为背景设定和平行隐喻,将故事发生时间拟设在了2037年的未来。艺术家邀请了10位非专业演员,他们本身是从事不同职业的盲人;特邀演员李梦作为影片主角,以她所扮演的失明疫病幸存者的视角,呈现了残疾人世界的折叠不可见、现代文明的脆弱和困境,以及在紧急状态下所谓“弱者”也可以成为一种觉醒和推动力量。
二楼的《永恒与片刻》(2021)则是袁可如从自己家族的乙肝病史出发的系列研究第一阶段的呈现,媒体人余雅琴为共同发起人。HBV病毒曾在中国拥有庞大的人群基数和海量的新闻信息,却长时间在文化演绎层面失语,让艺术家产生了对疾病审美化的追问。作品由三个屏幕影像组成,选择了三个真实人物作为原型切入,屏幕里的人物代表了被HBV病毒深刻影响的三个人群——母婴传播链中的母亲、失去父辈亲人的少女、以及处在就业困境中的求职者。他们各自在海边有了一次短暂的出走,并在出走中表达遗憾、宣泄愤怒或达成和解。
艺术家在影片中致敬了当年反歧视第一案的张先著,并邀请作者吴其华共同完成了短篇小说《土屋 海岛 龙井巷》,将其制作成读本亦展示在展览空间中——通过一位70后女性携带者的成长故事和她生活的地理变迁,来呈现1990年到2003年之间的一段历史切片,同时,小说人物也成为影片中的主人公。艺术家在对乙肝病史的研究中看到太多失落的个体,并将这一段历史中个体病患的生存境遇、职业困境和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用去事件化的演绎方式呈现——一种疾病的历史不仅仅是疾病本身,也是一段社会空间变迁、社交关系演变的历史。艺术家也将这件作品献给她因此病故去多年的父亲。
展览通过上下两个空间中真实和虚构的两种传染病史的景观呈现与现实进行对话。演员与角色身份的流动、故事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穿梭、屏幕上的影像与展览空间建立多层关系,“后像之痕”试图开拓人们对日益复杂的现实的感知,在疫情时代远望其他时空中的集体记忆和创伤体验,以期许即使在夜晚的黑暗中,也能体验到烟火闪烁的轨迹。
上一篇: 瞰个艺术展
下一篇: 迁想妙得——第三届吴荣光工作室交流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