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明乌镇桥边夜,梦里犹呼起看山。”乌镇古称乌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有人类聚集。春秋时期,乌镇位于吴越边境,吴国在此屯兵,因此又称之为乌戍。从秦初乌青分治,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两镇合并,这座枕水人家的江南古镇见证了璀璨而悠长的文脉足迹。
乌镇的历史上,名人尤多。南朝时,主持编纂中国第一部诗文选集《文选》的萧统,随回乡守墓的老师沈约在此读书。近代新文化运动先驱者、著名作家茅盾亦是乌镇人,且藏书丰富,版本讲究。少年时,木心就常常在放学后路过茅盾的“图书馆”借阅书本。这里不仅有书屋主人亲自圈点注释的传统古籍,还有各类外国名著,这里是他静谧而美好的文学乐园。
除读书外,木心也喜爱艺术。1946年,木心进入上海美专,主修西画,开始科班的系统学习。青年木心背着三角架、画板,提着画箱,畅游在自由繁华的大都市。这里和他出生的水乡乌镇不太一样,画风当然也不尽相同。可惜的是,我们已然看不到他的早期画作。展览中的彩墨风景画、抽象石版画都是他后期艺术风格的探索与体现。1979年的一天,木心将包括《池静石眠》在内的一系列新作在上海示于友人,其后,与画家陈巨源对此有书信往来。这封珍贵的手书回函也在展览中一并呈现。
对于文字,木心最广为传诵的作品大概就是《从前慢》了。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旅居纽约后的木心回忆起自己少年时的所见所闻——“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后来收录于诗集《云雀叫了一整天》。木心拥有深厚的文学积累,总以极为细腻隽永的文笔,抒发对人、事、物的思忆与感触。展览中,木心写于1986年的《哥伦比亚的倒影》手稿,在20年后结集出版,同名散文集是木心在大陆出版的第一本书。同年,漂泊半生、已是耄耋之年的木心回到乌镇,这片他曾悄然造访又拂袖而去的桑梓,也终究是心之念之、乡音未改的故土。至此,叶落归根。
2022年,恰逢木心先生诞辰95周年之际,苏州博物馆与木心美术馆合作推出“池静石眠——木心诞辰九十五周年纪念展”,集中展示一系列难得一见的绘画、书法及手稿等,一同来回顾木心先生的文艺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