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周邓燕 教授 撰写
黎芳祖籍广东佛山高明,他是早期中国职业摄影人中的翘楚。
他不是第一个开照相馆的中国人,却在照相业竞争白热化的19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成为声名显赫、中外同行敬仰的摄影大家。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华芳”(A Fong)照相馆作品,如今被收藏在欧美多个艺术博物馆,成为人们回看和想象晚清中华的一扇窗。
黎芳学摄影的经历与许多同时代中国人一样,从给在华外国摄影师当学徒开始。据考证,黎芳精英文,至少跟过两位洋师傅。他用了大约10年时间,从入行学艺到日渐精湛,逐渐蜕变为能够独立承接拍摄项目、涉猎广泛题材、有独到经营理念和艺术造诣的职业摄影人。
1870年4月11日,华芳照相馆在香港皇后大街54号挂牌开张,设主馆和分店。在业内多年摸爬滚打让黎芳对同行竞争的胜算胸有成竹。除了提供其他照相馆的所有服务种类,他把自己拍摄的粤港澳、福州、闽江等地名胜风景作为招徕中外士绅名流的招牌和特色。后者也是留存至今可考的黎芳作品主体。
黎芳注重彰显“华芳”采撷中西的品味和格调。他主持相馆的20余年里,多次沿海北上,以各通商口岸为主要拍摄点,充实招牌内容。他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风景和建筑物,多用全景、俯角和仰角,重视展示景物的全貌和环境,强调影像的清晰度,不排斥光照带来的明暗和阴影。黎芳是较早在影像造型上有意识借鉴西方视觉传统的中国摄影师,这使得他的风景作品在西方同行那里得到高度认同和称赞。
黎芳既是成功的职业摄影师和船务地产商,更是一位摄影活动家。他以摄影为媒,结交了许多旅华西方人士,并且凭借经济实力和深厚的人际关系网跻身香港社会名流。据考证,他在1875年的台湾、厦门、漳州之旅行摄影活动被登载在上海第一家近代英文报纸《北华捷报》上;远在英国出版的《伦敦与中国新闻纸》在1880年报道外国使团的北京集会时,专门赞述“来自香港的摄影艺术家黎芳”为报纸提供的现场照片。这些线索为我们勾勒出作为早期中国本土摄影师的黎芳极具特色的生存个案,也丰富了我们对摄影在晚清中西文化交往中的作用的认识。
由于研究资料匮乏,黎芳在早前中国摄影史叙述中语焉不详,其摄影经营和作品长期鲜为人知。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张明术是个有情怀的有心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曾经的新闻摄影记者,他在收藏老照片的爱好上认准了黎芳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并把工作之余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在收集黎芳作品及其考证上。此次展览,他更是毫无保留地呈现了40幅黎芳原作以飨观众。衷心希望这个展览成为推动黎芳研究和传播的新起点。
摄影史学者 周邓燕
2022年7月12日 于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