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展览呈现了邵译农在疫情以来创作的 18 幅油画作品,亦是在特殊环境下艺术家运用绘画语言进行的自我探索的新阶段。
2020 年以来,我们被迫集中体验了一种隔离状态:人们不得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与最“熟悉”的场景和物件面面相觑。正如本次展览中作品所描绘的植物、墙面、地砖、水渍、窗户,这些寻常物乍一看了无新意,但是如果注视得再久一些,我们就会陷入一种知觉的裂缝。眼前的一切似乎都不甚熟悉,经验失灵,物象模糊,图像在虚实之间构建了某种空隙,以至于让人看得出神。
这种出神的状态也可称为“无知无觉”:它不是感官的麻木,而是艺术家一贯跟自己“较劲”的方法。在作品中,艺术家设置了诸多模糊地带:虚化的背景,抽空的地理信息、缺席的人类活动。观众的日常经验在画面中找不到完美的着陆点,于是一种“陌生化”产生了。我们自以为的对身边事物的“知觉”是很脆弱的,长时间的观察不仅没有让我们对它们更加熟悉,反而愈加陌生。然而我们不必因此不安, 事物表象的破裂意味着旧经验的失效和新经验的生成,新的意义将在知觉的流动中产生。
邵译农利用这种“无知无觉”的状态孜孜以求一种“道心”——在诸多限制中寻求抽离的可能。“抽离”不是终极目的,而是一种循环往复的实践。从 2017 年开始,邵译农回归绘画,尝试向自己内心探索, 以期在更大程度上关照普遍的人性。正如拉丁诗人特伦斯(Terence) 所说:我是人,人类的任何事对我来说都不陌生。个体的有限性恰恰构成了群体的共通性,在这个层面上,艺术家所做的不过是像你我一样反躬自省。
薛梅 2021年1月9日
上一篇: 指间经纬——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藏南方少数民族织锦展
下一篇: “入景 Earthscapes”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