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

  • 展览时间:2020/12/27 — 2021/02/26606
  • 展览空间:浙江展浙江省文史研究馆 中国美术学院览馆
查看更多详情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12月27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展览馆、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承办的“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展览通过实地调研“浙东唐诗之路”,联通文史研究、艺术创作与展览展示,呈现了气势恢宏的“唐诗之路”。


浙江省副省长成岳冲,省政协副主席张泽熙,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馆长王永昌共同启动开幕式。文旅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王磊,省纪委驻省政府办公厅纪检组组长马万里,省政府副秘书长蔡晓春,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陆伟利,二级巡视员王亚朋,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冯水华,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学斌,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王利月,省台办副主任方颖,省发改委主任孟刚、副主任谢晓波,省教育厅厅长陈根芳,省文旅厅厅长褚子育;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戚哮虎;中国文联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许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陈瑶,副主席、省书协主席赵雁君,书记处书记吕伟刚;省能源集团董事长童亚辉出席开幕式。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院长、浙江省美协主席高世名,副院长曹晓阳、韩绪,党委委员、组织人事(统战)部部长兼党院办主任徐国强,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视觉中国协创中心主任余旭红;中国美协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上海市文史馆二级巡视员游伟,安徽省文史馆副馆长张旭华,江苏省政府办公厅《江苏文史研究》编辑部主任丁骏,省文史馆副馆长郭学焕,省政府参事杨建新、隋建光、胡坚,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浙江传媒大学副校长李文冰,宁波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魏祖民,新华社浙江分社总编辑柴嬿菲,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张立辰及其夫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唐勇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书法院副院长杨涛,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平,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何人可等来自兄弟院校及文艺界知名专家出席开幕式。参加开幕式的还有省社科联、省发规院、绍兴市委宣传部、杭州市下城区委宣传部和杭州、宁波、温州、嘉兴、绍兴、衢州等地市的文史馆领导,以及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中国美院师生、浙东唐诗之路沿线基层同志和中央、省市媒体记者等。


诗画与山水的映照

许江


浙江唐诗之路,是袁家军书记倡导的、突显浙地人文与风物传统的时代性文化工程。“山水以形媚道”,这一工程让我们抚今追昔,以诗和山水来重温浙江自然的大道,来重塑浙江的人文精神。


大约五十天前,文联和美协安排了一次天台山秋旅,我也参加了为时两天的活动,印象深刻。秋山博大,国清深远,天各浩瀚,石梁飞峙,时间虽短,多层意思却在胸中轮替兴发。


第一层意思是登临。“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也有诗在浙东。天台山神秀山水,云蒸霞蔚,千秋百代的诗人们登高望远,远赴山水的古老的契约,让人心在山水的攀援中相会,塑成蔚为壮观的“诗画之路”。


第二层涌动的意思是怀远。桐柏大瀑布如若天水,虽新建,却颇含山水古意。当年,为建桐柏水库,桐柏古寺易址。那日桐柏法老立于桐柏新殿之上,气定神闲。傍晚,带我们于悬崖边上的鸣鹤孤寺,俯望山川暮色,怀念先贤的此地旧游。参观国清寺时,主持手指正害针叶虫之灾而脱去树皮的老松淡然地说:“它要回家了。”面对迁徙轮替,生死寂灭,禅道僧老如此淡定,静看沧桑变化,人间无数,不由地令人感怀。在天台的路途中,我就写了三首诗纪怀。


第三层勃兴之意是履新。杜甫诗云:“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诗人们往来于天台的山水,不断地捧出新的诗情画意。这诗画与山水栖栖然成为我们生活的周遭,持久地浸润着我们的身体。“飞腾直欲天台去。”这天台山无论览胜,抑或品茗,无论访禅,抑或问道,俱有元真气象,大创巧媚。它让我们的秋游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眼前的天台苍翠依旧,心中的赤诚之峰呢?是古时玄山模样,还是今朝高架通途的景色,那诗与山水映照千秋,又是怎样风华?


我说的是天台秋旅的感言。此展中还有剡溪,还有雁荡。“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山水与诗画两相映照,现出内在充盈的博大光华。据说浙东、浙南的山水,重峦摧叠水,碧流绕云山,启迪了中国山水诗画的二元格局,让中国绘画屡呈竖状的窄长图式,将虚实、阴阳、高深织于悠远的望境层览之中。浙江山水对中国文化有如此宏博的陶养之功。现在,我们是否能逐迹而行,尽心而歌,兴发新时代的勃然诗性,挥洒山川好景,为时代添加好的笔墨,为人民图画新的华章宏幅呢?让我们蹈足众壑,振翮云霄,与造物者作不尽之游!


更向深山深处行

高世名


《诗》三百篇,可以“兴观群怨”。汉魏以降,有慷慨清冽之风骨,两晋六朝,渐趋绮丽,所以陆机《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然而其时亦有“古诗十九首”的古朴与沉着。及至唐代,诗歌华丽绽放,精彩纷呈。唐诗抵达了那个时代的一切情感,抒写出中国人的无穷怀抱。


每一个中国人在童蒙之时都读过唐诗,都背过唐诗。唐诗是历史上千百亿中国人的共享的知识和集体记忆,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因,它塑造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情志与灵魂,开启了世代国人的诗与远方。


唐诗之路,是中国人诗性心灵的发生现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韩愈、孟浩然……,他们或少年壮游,或中年贬谪,或暮年回乡,他们或出仕、或燕游,或幽居,或问道,一千年前,无数诗人在这条蜿蜒崎岖的路途上出入行止,唱和不息。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千年前的这些伟大诗人们感物兴怀,在绿水青山之间,领略天地造化的媸与妍,于聚散浮沉之际,感悟人间万象的常与变。他们穷情写物,诉诸笔端,为世界文化史留下了无数灿烂的诗篇,也令这条山水中的道路焕发出风光无限。在这条路上,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一切都能成就诗意;在这条路上,山高水长、云蒸霞蔚,一切皆可摇荡性情。


这是一条山川壮游之路,溪山无尽,行旅亦无尽。


这是一条诗意兴发之路,天地无涯,情致亦无涯。


庚子深秋,中国美院、浙江文史馆的三代学人、千余学子,走上了这条浙东唐诗之路,加入这场千年的酬答。他们循着唐代诗人们的足迹,登临江山胜迹,叩问千载寂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此行并不仅仅是寻幽吊古,在这条唐诗之路上,他们见证了无数当代人的风采,领略到一个新时代的风貌。他们的所见与所感、所得与所思,通过他们的画笔与镜头,都呈现在这个展览之中,等待着大家的观赏与批评。


朋友们,中国美术学院将“唐诗之路”确立为长期学术项目,在接下去的几年中,我们将与浙江文艺界、学术界的同仁们一起,为推动唐诗之路的研究、弘扬诗路文化而不懈努力。


朋友们,谁道青山行不尽,更向深山深处行。期待着与诸君一起出发,一路同行!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