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现代有一位书画家叫秦古柳。2018年我看了他的展览“与古人遊”,印象深刻。生平他专意宋元以来文人画,风格清丽高雅,古人精神的契合与思想意境上的开拓是他一生的追求。
之于赏石,与古人遊,是我孜孜以求。
苏东坡言:石文为丑,一丑字则石千姿万状皆从此出。米南宫有相石四法:瘦、皱、漏、透。文征明“痴在泉石终难医”,刘熙载云: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中国的赏石文化,从古人的审美意趣而言,悦心二字。
历代赏石家对于赏石的审美,是出于对山的情感。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我们很难看到流传有序的古代赏石家的玩石,明代天才画家吴彬的十面灵璧应是实物写生,可窥探其一二。
帝王与文人士大夫对于赏石的鉴赏在于造园叠石。宋徽宗集天下名石建造的艮岳,遗石也无确凿记录;如独有一些园林庙宇存留的名石可见古人对于赏石的审美特征。定州雪浪石,泰山岱庙扶桑石,无锡寄畅园美人石,顾可久祠堂丈人峰,苏州留园冠云峰等;
杂花石集,是我对赏石的另一种理解。不伦何种赏石,得气韵适心快意便好。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的崂山藏石,题铭“小方壶”,可见其对它的喜爱程度。民族资本家荣毅仁得一黄石,甚爱言金不换。
赏石“杂”大概有六:石质、石体、石状、石音、石色、石铭。石质即为赏石的品种和质地,宋杜绾著云林石谱录石品共一百一十有六,而质地与石头的密度与润度息息相关。石体,顾名思义是赏石的体量。巨者如三山五岳;硕者其长三丈,其广七尺;大者如庭院赏石;小者怀抱或可为入案几或一拳之石,摩挲可亲。石状,石头的形态姿态万千,玲珑剔透,千沟万壑,奇、拙、丑、异皆为美;石音,是敲击赏石发出的声音,音如磬者上佳,其余次之。石色,如云色,黑、白、灰、红、黄皆有,沉稳的色调更符合文人书房和江南园林淡雅的格调;石铭,是在赏石上题字铭刻,有帝王、文人、匠人铭刻之别。
书画有南北宗论,赏石亦如同书画。友人常和我说,历代老赏石的美是有标准的而且有法度的。如今的赏石如果有古人意趣,也是可玩可赏的。
文人赏石,具体而言与书画家玩石息息相关。石不能语,唯人能言之。文人品题赏石,即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以,本次展览特邀王大濛品题赏石,杨永俭为石造像,为石代言。
元代钱选作八花图卷,而我借其形式,将赏石比作其笔下的花卉,任意摆布,以求意境。杂花石集,与古人遊展出赏石30余方,有汉白玉石、太湖石、灵璧石、英石、纹石、黄蜡石、黄石、钟乳石等,五色有余,新老皆有,大小不一,以小入案几者居多。爱石如我,作此薄文序言,难免有所疏漏偏隅,见笑之余望同好多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