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与“合”的渐晰
文/孙晓伟
在艺术本体、艺术形式、创作语境不断变迁的当下,我们怎么去理解艺术在场域空间的“转化”?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的主体建筑为清末民初川西风格四合院,历史与时间的痕迹并存于木质结构中,与建筑本身浑然一体。因此,艺术在此空间的生发,就有了特殊的含义。那既是历史前推的某种交集,亦是当下与过往的重新建构。
寻觅历史的温度,我们确可感知一条清晰延展的“线”,但蜕变的当下,又模糊了进程中的方向。但可肯定的是,回顾历史,在这个非常典型的传统四合院里,“创造”似乎从未停止。跨越时空,我们所存在的当下,“转化”亦悄然行进中。因此,我们不禁发现,艺术的灵妙与这个传统空间的出现以及当下的种种思考就有了时空上的交集,它们有着怎样的关系?他们有着怎样新的可能?值得我们深入去探讨、耐心去发现。
成都画院1980年成立,今年是画院建院40周年。文化的基因经由历史的历练,根深于画院的学术探索中。藉由厚重历史底蕴的成都画院与以四合院作为“发声”载体的不同个体,历史的巧妙与未知,让每一个与之交集的人或物都有了更多的延伸与想象。成都画院不断的在焕发生机。因此,在成都画院建院四十周年之际,我们将继续从媒介的角度讨论成都画院的“空间叙事”,继续探索成都画院艺术价值追寻的新方向。并延续此前青年系列展览对于艺术媒介策划线索的讨论,深化这一主题的学术思考。
在“围”与“合”的过程中,成都画院院落本身也在“触及”更多的可能,个人感知与此的生息常常是经验之外的预知,但在缓慢的历史与温情的包裹中,承载之空间应是有温度的,而与之交汇的每个个体,则会在未知中渐渐明晰。
上一篇: 六合同风:秦文化展
下一篇: 瞬息 | 黄喆个人项目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