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重之间——耿雪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19/12/29 — 2020/03/01607
  • 展览空间:筑中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轻重之间”——耿雪作品展开幕式将于2019年12月29日15:30在北京筑中美术馆举办。耿雪,1983年生于吉林。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毕业,2014年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毕业,导师徐冰教授。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耿雪的创作涉及陶瓷、雕塑、绘画、影像等不同媒介,曾受邀参加的重要展览包括2019年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18年第21届澳大利亚悉尼双年展、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2014韩国釜山双年展等。


本次展览由策展人Alia Lin策划、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邵亦杨担任学术主持,集中展出艺术家耿雪近几年的8组作品(金色之名、苏格拉底的广场 、苍蝇、童年寓言、米开朗基罗的情诗、土堆、天籁、自由之绳)。展出作品包括绘画、陶瓷、雕塑、装置、影像。


耿雪的作品不断探寻着存在的“重”与“轻”——即生命的残酷与温柔。她的作品既充满暴力,又饱含生命的温度。如作品“米开朗基罗”中作者向雕像吹的那口气,赋予其生命,却又切下他的头与四肢;即便残酷如“金色之名”中的黑白世界,也有将代表救赎的金色之船。她关注个体的存在,从低微的生物苍蝇到景德镇的陶瓷工人, 从叙利亚儿童到想象中的泥人......正如策展人Alia Lin所说:“生命只有一次。无论残酷、美丽或绚烂,一旦它消失,一切就都变得毫无意义。由于害怕永远不会留下存在的痕迹,人类顽固地挣扎着寻找生命的意义,拼命试图获得‘重’,却又逃避着‘重’带来的负担;渴望自由,却又逃避着自由。人注定要陷入‘重’与‘轻’的两难境地,而人存在的关键在于选择的自由。”


“金色之名”是艺术家耿雪创作的泥塑电影短片,耿雪用泥土塑造的人物在黑白世界中不断前行,既真实又幻念;是人间,也是隔世。


影片中,人类集体前仆后继地为一件巨大的不可见全貌的擎天大物劳作,不惜牺牲彼此,他们取出自身或对方的一部分,献祭给这个大物,大物却不断吞掉人类......


整个影片预留了一些意义不明的、开放的阐释空间。擎天大物是不是巴别塔的象征?时间任性倒流着,是不是象征如梦幻泡影般的过往?或许整个影片是对人类集体行为的反思?也或是人类生老病死宿命的寓言?


苏格拉底一生都在追问,教化雅典人。他最后被雅典当时的民主制度处死,公民投票决定给他喝下毒酒。


苏格拉底的审判在法学上一直被讨论,苏格拉底之死与耶稣之死可以相比较而看,一个是政治一个是宗教意义上的。


“苏格拉底的广场”用极易碎的玻璃和白瓷,做成象征人类群体生命和个体意志(或个体生命和群体意志)的器官。人类内脏和骨骼的形式都是一样的,它们是被规定的、普遍的形式。

在与人类共存的世界,苍蝇是低等的生物,人类发明了一种粘蝇纸,苍蝇被粘住后,由整个身体发出挣扎的声音,翅膀、肚子、口器……小小身体发出的音量和频率令人惊讶和不安,持续的、高低频变换、有节奏、停歇又再爆发,使它在临死前变成一件复杂的乐器。


人看见苍蝇的悲剧,听见它们的痛苦和死亡。


米开朗基罗,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巅峰巨人,他的十四行诗集中,大量写给同性爱人的热烈的情诗,诗中充满对人的爱、艺术与神性、情感与信仰。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用“凿”的方式留下他的“痕迹”,耿雪则是用双手来推很软的瓷泥,在泥土里不断留下手的“痕迹”,泥土在艺术家的手上沾满了自己的身体。


影像的字幕是米开朗基罗书写的情诗,艺术家将这些诗句作为字幕,和影像中的行为呼应,试图传递给观众特别的情绪和想象

作品视频记录了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一次大清理,学生们砸掉艺术学院里的教学废弃材料、创作的剩余材料。


扔、砸......高空掉落的重物,制造了大量的类似枪击声、爆炸声,连续不断。学生们争先扔砸石膏雕像、木料、各种废旧艺术材料的动作,与战争中人的投掷的动作一样猛烈。强烈的声音,回荡在空间中。


艺术家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并用以上所述的艺术废品来制作的儿童大小的雕像,似人非人,似好似坏,造型有力量感和伤痛感。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