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展”2017、2018级研究生油画版画方向学业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19/07/08 — 2019/07/121046
  • 展览空间: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查看更多详情

蔡瑶瑶,江苏南通人,本科毕业于河南工程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版画,师从李建华教授。作品曾入选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和西南联大书画展。


《理想而神奇的乐土——勐巴拉娜西》系列作品描绘的是西双版纳独有的民俗和文化。画面中色彩鲜明,颜色冷暖对比强烈,以点线面的形式来表现画面的主体,构图完整,主题鲜明突出,充分体现版纳独有的风光,把森林的动、雕塑的静与色彩的轻灵、版画的沉稳完美融合,整个画面充满了静谧的色彩。


陈方,河南省新乡人,本科毕业于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版画方向,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李建华教授。作品曾入选首届中国插图艺术作品展、第三届中国廉政文化作品展、第三届全国高校插图艺术作品展、第四届全国高校插图艺术作品展。

《江山如画》四条屏组画采用绝版套色进行创作,足见作者对画面整体以及色调的把控能力。


画面构图借鉴了“三远法”的意境,用型号不同的刻刀刻画出虚实相生的感觉,给观者留出了想象的空间。不同刀法组合留下的刀痕营造出明暗变化的空间感,表现出云朵、山与水、树木与石头的意境格调,充满自然万物的灵动之气,追求自然和心灵的融合,冲破具象事物的束缚,进而塑造出一个气脉相通的审美艺术空间。


陈亚林,山东东营人,本科毕业于黄冈师范学院,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油画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杜龙琪副教授。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新的绘画情怀以及注重内心“感受”的渴望在年青一代中变得愈加重要。回归心灵成了人心底共存的一份向往。此时作品中的意境,时而超越时间性,时而凝固在时空裂痕中,形成一种思想上的表达,有如无古无今之境,这是在时间之外寻找生命的真实表现;因为无时间能够感受更能突出历史的真实和内心世界的微妙,才能更深刻的表达出深沉的生命之感。


旦正才让,甘肃甘南人,本科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油画,师从马惠龙教授。


作品名为《历历在目》,作者的灵感是来自于一种“被注视”的心理体验,将“被注视”这种元素凝炼出来,从而把它从生活中的体验延伸到大自然中去。


正如作者所表达的地球、花草、石头、桌椅、流水等一切事物皆有灵性,皆有“眼睛”。“我看自然”与“自然看我”相互融合一体。但我们常如镜子中的眼睛,看到的永远只是镜像中的世界,而不是真实,只有当自己身处其中,才能感受自然的魅力。镶嵌在木板,石块上的眼睛,正突出了这一点,我们既深处大然,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既是拥有者,也是守护着。


丁善任,山东青岛人,本科毕业于聊城大学美术学油画专业,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油画方向研究生,师从杜龙琪副教授。


2017年11月作品《忆先贤》入选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联大印记”美术作品展。


2018年11月作品《钢琴课》入选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80周年校庆“八秩芳华”校友书画展。


2018年12月作品《景之一》在“传承与多远”2018年江西省油画年展中荣获入选奖。


梵高曾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社交网络似乎很广阔,然而每个人依旧是一座孤岛。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夜晚下城市边缘人的生活状态,在构图上层次分明,色彩对比强烈,采用简单的色彩塑造形象,营造一种孤寂的氛围,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这样的作品反映当代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侯超,山西人,本科毕业于山西大学版画专业,现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版画方向研究生,师从金泳向副教授。


该作品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结合;点、线、面灵动的穿插于似山似水的画面中。


作品在材料上,用吸水性极强,颗粒感极强的棉纸。表现出画面肌理和水的特别韵味。


作品画面整体色调分明,线条灵动,一气呵成。作者回归到绘画语言本身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使画面的形式感和所表达的内容相得益彰。


姜明秀,辽宁省朝阳市人,本科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绘画专业,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版画,师从金泳向副教授。


该版画作品主题是“遮蔽”,四幅作品的结构都是由物体和遮蔽物所构成,无意识地遮蔽画面体现了其个人的思考。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遮蔽总是有着不同的反应。


刘瑷玮,安徽省马鞍山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水彩艺委会会员。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油画,师从马惠龙教授。



2018年《港湾印象》入选亚洲第二届美术双年展


2018年《收获的季节》获意象徽州——安徽省第一届油画写生展优秀奖(最高奖)


2018年《时代的齿轮》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安徽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


2018年《秋天》入选油画新安——首届安徽省油画双年展


2019年获得马鞍山市美术家协会授予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19年《时代的齿轮》获庆祝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70周年马鞍山市青年美展佳作奖。


消防战衣鲜艳的橙黄色与男孩的蓝色牛仔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色差异。艺术家选用饱和度较高、较为浓烈的橙色和蓝色系的创作,来凸显其英雄主义气概,呈现效果更为突出,能给观者带来强劲冲击,但仍有舒适愉悦的视觉体验,由于对当代题材与内容的切入,可以给观者精神上形成全面的张力,心灵受到震颤。画面,形象细致入微。用真情去体验、感受、探索人类灵魂深处——生与死,人与自然,善与恶,美与丑等主题,并将对人性美、和平美、体验和感悟而获得的审美意象,以油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在愉悦观众的审美感官的同时,也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灵。


孟庆月,湖北人,本科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版画方向研究生,师从金泳向副教授。

《摆渡》是一幅纸刻版画作品。整幅作品作者仅使用了刻刀与卡纸来进行创作,用简单的线条营造出一个轻松而又温馨的画面。画面整体刻画出一个温馨而简约的小屋,小屋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徽派建筑的照片,展现了户外的风景,与屋内的场景产生了一种呼应。照片中的致远与屋内的宁静形成了一致的频率,使观者的思绪可以在两个空间中畅游。亦表达了现代人“卧游”的小小情趣。画面整体线条简洁,布局舒适,但在技法上仍可进一步精进。


王典典,福建莆田人,本科毕业于昆明学院美术学版画专业,现为云南师范大学2018级美术专业硕士版画方向研究生,师从李建华教授。

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高校插图暨首届书籍装帧艺术展》


作品入选《首届中国插画艺术展》


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国插图艺术展》


作品入编《中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年鉴》


《绿野仙踪》该作品是绝版套色木刻,画者打破了传统的分版套印方法,使用一版多色套印及自然毁版的创作手法,使得作品流露出画者更多的主观情感。当画者看到流浪猫狗时心生爱怜,想到许多人对于领养宠物只是一时兴起,在短暂的喜爱过后再次抛弃,展现出了当代人缺少责任感的问题。可以说流浪猫狗是人心在快节奏冷漠社会中的流浪。作品中无一不透露出画者小小的生活情趣与对动物的关爱,颜色搭配和谐,线条生动流畅,但美中不足的是画面感略微缺少艺术性,装饰性过强。


王浩新,广东普宁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版画,师从李建华教授


《未知》是一幅综合材料木刻版画作品。作者在平时创作中对于新材料的应用有着独到的理解,亦对抽象图形充满兴趣,他将不同材料随意泼洒于纸张上以寻求新的效果,并在这些抽象的图像中找寻灵感,为形式与内容搭建沟通的桥梁。《未知》这一幅作品就是作者将形式与内容融合的一次尝试。作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一块沾满泥土的木板,他将木板上的泥土与其它黏合材料结合作为一种肌理,为整幅版画奠定了整体基调,画面上的不规则颜料块给不同观者以不一样的想象空间。画面正中的图像,细看似数学公式,又似粗细不一的线条,与背景相结合观之则又像浩瀚无垠的宇宙,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类社会到宇宙的思考。该版画在新材料运用尝试与主题立意方面皆属上品,但在色彩与技法方面仍有改进空间,总体来看是一幅值得细细品味的版画作品。


王嘉璇,山西长治人,本科毕业于南宁师范大学油画专业,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油画,师从马惠龙教授。


蒙古马在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正如这首《折杨柳歌辞》中所唱,习惯于游牧生活的蒙古民族,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蒙古民族而言,草原上的马是生活的保证及英雄的象征。游牧民自小学习骑马、饲养马,从马中获取灵感,把对马的情感、理解、认知、感受自然而真诚地表现在艺术中,促进了马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作者通过以“蒙古马”为主题的艺术形式来展示草原文化,甚至从其他表现“蒙古马”艺术作品中吸取精华,与个人的艺术观念统一起来,将个人经验与草原生存状态相沟通,对草原艺术进行升华。


王舒曼,江苏南京人,本科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油画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马惠龙副教授。

这四幅作品以色块的拼接、灵动的笔触贯穿始终,利用冷暖色的强烈对比以追求意境的构成。画面以第三者的“窥视”视角呈现,整个系列作品透露出安静、孤独的情感体验。作者通过色彩的表现来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体验和心灵感受,具有独特的情感特性。整个系列的作品都是运用色块拼接完成,用色大胆且不突兀,并通过对画面构图、色块空间的合理掌控,在有限的画面上展示出巨大的情感空间来,使欣赏者能够获取更加真实的审美体验。


王旭,山西阳泉人,本科毕业于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师范)专业,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写实油画,师从杜龙琪副教授。2018年11月作品《无限生机在我身》入选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校庆“八秩芳华”校友书画作品展。


该画描绘的是人与画的对话。画者以具象艺术语言表现了青年男子对于过往的怀念,扎实的造型与舒展的用笔暗合了自己作为艺术创作者对油画的理解。画者将现在的青年男子和他过往创作的一些手稿置于同一时空这一构思,是将此时青年男子与过往的集体记忆相融共生,在绘画形式的推敲中生发出画者主体精神的创造性魅力。但作为油画来看,整个画面的笔触和色彩处理过于冷静,细节略显单薄。画者想表达的是模特与画的交流这一立意很清晰,但在画面的处理上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构思,这是需要再思考的地方。


魏路明,山东济宁人,本科毕业于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油画专业,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油画,师从杜龙琪副教授。


2018年11月作品《港湾·余晖》获选参加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福建省收藏文化协会、福建省当代画院联合主办的“守正开新·福建省第三届迎春画展”。


每一个事物,对于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不同的记忆,人有着记忆,记忆组成一个人。这种痕迹可能是作者一直在追寻的东西。


吴晨曦,湖南常德人,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杜龙琪副教授。


从光的角度出发,窗是建筑中光的入口,在某种上规定了光的形状,使明暗对比更加强烈,主导了画面的黑白构成。而艺术家用光的意义在于利用光线对物体进行塑造,用光线表现对象。这在画者进行创作时不仅能反映出她创作时独有的观看方式和状态,更能反映出画者的一些艺术观与精神境界。并通过画窗画者开始关注画面层次的丰富性,追求层次、空间上的表达,也更加重视画面的构成关系、黑白灰素描关系。并且“窗”这个绘画语言也比较容易的营造画面氛围,将画者的内心感受传递到画面。


张原豪,山西运城人,本科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专业硕士版画方向研究生,是从金泳向副教授。


《我们都一样》这件作品名,使人联想到安迪·沃霍尔说过的一句话:“可乐就是可乐,没有更好更贵的可乐,你喝的与街角的叫花子喝的一样,所有的可口可乐都一样好。”


这幅作品采用水印木刻的方式进行创作,对控水控墨的要求较高,体现了版画一版多印的复制性特征。作品采用了波普的艺术形式,在画面中绘制一个个玻璃质感的瓶子。每个玻璃瓶以整洁图形化的大色块、柔和的边线和不同深浅的灰调突出了精神性和品质感,画面给人透气清晰的感觉。


周俊威,广东惠州人,本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8级美术专业版画方向硕士研究生,师从李建华教授。


作品曾入选《生长——2013年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第二届“时代风华”——江苏省高校美术作品展》、《2015年南京艺术学院优秀展演奖》。


《午夜》是作者受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启发,想表达出自己对超现实的梦境的理解。一位艺术家曾说过:“超现实主义就是用来化解向来存在于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而达到一种绝对的真实。一种超越的真实”。在这幅画面中,作者所幻想的梦境通过普通的自然景物呈现出来,将山与水衔接在一块空旷大地上,线条、色彩与形状的表现围绕着向上生长的物体势态直达天际,也许这视觉之下带给我们的是些许思索。当午夜梦境在意念表达的画面形象下,这生长之物或许代表的是一种蓄势而发的内在力量。这幅画是基于想表达出自己的一种意象梦境,但在其画面中勾勒的事物烘托中,似乎梦的真正面目没有进入到超现实意味中,尤其是在水印木刻的独特版画技法下,肌理的显现尤为重要,借助版画的绘画语言,在观看图像中体会作品内在的秩序感,扩展我们对于这个世界和自我的理解。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