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象艺术无疑是二十世纪最激进的艺术运动之一。抽象艺术兴起于西方印象派晚期,它推动了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和构成主义等诸多历史潮流,以及欧普艺术或新几何图形派(由极简主义衍生而来)等更为当代的艺术流派的发展。
抽象艺术是一种有意识地创造非具象图像的独特体系:它拒绝描绘或模仿自然。抽象艺术旨在通过动态和节奏发展出其特有的形状和色彩,以此挑战现代艺术的极限,超越传统的绘画技巧。
抽象艺术运动先驱与理论领袖之一,俄罗斯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认为,抽象艺术是一种绝对性的艺术,它追求的是精神性。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绘于1915年的著名画作《白底上的黑色方块》以及皮特·蒙德里安笔下描绘纯色几何空间的黑色线条都是该领域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作品。
鲜有一个艺术运动的余韵如此悠长:在该运动诞生百余年后,仍有许多当代艺术家坚持秉承抽象艺术的观念。
本次展览汇集了不同年代的13位艺术家的精选作品。维维安·斯普林福德出生出生于1913年,当时正值抽象艺术萌芽时期。而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抽象艺术正受到所谓“新表现主义”具象运动的挑战,此次展览中最年轻的艺术家亚历克斯·伊斯雷尔正是出生于这一时代。此次参展艺术家们各自代表了这八十年间以十年为单位的不同阶段:
维维安·斯普林福德( Vivian Springford)-1913
图里·斯梅蒂( Turi Simeti)-1929
金昌烈( Kim Tschang-Yeul)-1929
河钟贤( Ha Chong-Hyun)-1935
詹姆斯·特瑞尔( James Turrell)-1943
约翰·阿姆利德 (John Armleder)-1948
君特·福尔格( Günther Förg)-1952
西尔维·夫拉里( Sylvie Fleury)-1961
安瑟姆·雷尔 (Anselm Reyle)-1970
马克·哈根 (Mark Hagen)-1972
徐渠 (Xu Qu)-1978
让-巴蒂斯特·贝尔纳代 (Jean-Baptiste Bernadet)-1978
亚历克斯·伊斯雷尔 (Alex Israel)-1982
以此为逻辑,展览从主观视角勾勒出近一个世纪以来抽象绘画的演变,以及其所催生的各类实践。其中一些艺术家从抽象的传承中延续出其创作线索,并融合了概念艺术、波普艺术甚至中国书法,而另一些艺术家则持更加激进、更加抒情甚至更加禅意的态度,抑或使用光线进行创作。
这些艺术家共处一室,展现了当下抽象艺术的多样性:他们的作品之间在形式上存在诸多关联,而对色彩的探索则是这次展览中连结它们的主线,正如中文标题“隐形于色”所揭示的那样。
从亚洲到美国以及欧洲,本次展览中的艺术家在延续抽象艺术传统的同时也为其带来创新,见证着抽象艺术的生机、多元和向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