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依稀星辰——“FFA青年艺术计划展览”前言
彭肜
是一个旧日的梦想,
眼前的人世太纷杂,
想依附着鹏鸟飞翔
去和宁静的星辰谈话。
——冯至《十四行集·一个旧日的梦想》
几乎没人否认,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也是一个“人世太过纷杂”的时代。作为现实生活的映射,当代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以视觉图像的方式为这个喧嚣的时代造像,当然同时,也以这样的方式来加入这个时代的喧嚣。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得知兰艺术空间发起的“FFA青年艺术计划”时,我不是没有疑问与困惑。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获得了包括世界范围内传媒、资本与艺术批评的多重关注。从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圣保罗双年展等世界各大艺术展览到遍布伦敦、纽约、巴黎、东京、香港等地的美术馆、拍买场、艺术机构与商业画廊,不断传来中国艺术家展出、收藏和出售的消息。受到国外艺术市场的推动,叠加上内地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文化产业的日益繁荣,中国大陆当代艺术可谓热闹纷繁。在中国大陆艺术格局中,成都向来有“中国当代艺术第三城”的称号与形象,本土艺术展览更是每年都令人目不遐接,数不胜数。为当代艺术的喧哗声再增添一声嘶喊,究竟有何意义与价值?显然,这是摆在我与FFA青年艺术计划策展团队面前的一个巨大的问号与问题。
从艺术计划的宗旨来看,FFA青年艺术计划的目标在于Find the future artists。它不是面向现在,也不面向过去,而是面向未来。也就是说,FFA青年艺术计划的宗旨是“发现未来之星”。它不满足于重复,为公众再次展出在艺术史上已经如雷贯耳的名家名作;它也不局限于当下,不去追逐那些当红艺术家,以及那些在艺术市场如日中天的当家花旦和艺术爆款。FFA青年艺术计划面向未来和开创未来,其目的在于探索与开掘那些隐匿在时代喧嚣中的低言细语、那些为五彩霓虹所遮蔽的清白脸庞。将眼睛从现在移开投向未来,这当然相当寂寞,而且具有冒险。从这个角度看,我原来的担心或许多余。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不就引用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句子吗?“文之思也,其神远矣。”讲的是文学写作,何尝又不是艺术展览?身在当下,心向未来,这正是FFA青年艺术计划的高远抱负。
20世纪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德国悲剧的起源》中多次将“星丛”作为其文化批评的核心术语。在他看来,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夜空都存在着星星点点的无限星辰。这星辰或明或暗忽远忽近,它们有的相互聚集,有的遥不可及。方位与形态相当固定的星辰会组成一个“星丛”,而万千“星丛”共同构成星光灿烂的斑斓夜空。在我看来,与传统艺术计划不同,FFA青年艺术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现代思想的启示,它所期冀发现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主潮。也不是为了书写艺术星空的某种想当然的主星系而眺望,它所眺望的乃是繁复星空中不为太阳光芒所朗照或覆盖的星辰——我称之为艺术史的“依稀星辰”。
FFA青年艺术计划第一期推出三位青年艺术家:蒋雨、石高青和王睿。他们在艺术圈内虽然早已小有名气,但也许仍然并不耀眼,也尚未爆红。他们行走在时代喧嚣与公众审美趣味的边缘,他们关注生活现场又小心翼翼地与当前众口一词的美感保持着距离。这显然是面向未来的艺术姿态,他们也许不期冀舞台上的聚光灯会突然照亮他们,也许不会为了聚光灯的照亮而强行换上华丽的装扮。他们默默地遵从内心的声音寻找着属于个人的艺术道路,这样的神态宁静而安祥。
中国现代抒情诗人冯至先生曾希望大家能够重新实现那个“旧日的梦想”,希望大家能够远离“眼前的人世纷杂”,而依附着鹏鸟去飞翔,“去和宁静的星辰谈话”。我感觉,今天,在21世纪前20年的时代喧嚣中,我们或许又一次迎来了这样的机遇。
让我们与FFA青年艺术计划所推出的青年艺术家们一起飞翔。
让我们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夜空拥有这些宁静而依稀的星辰而祝福!
2019年6月于锦江河畔
彭肜:批评家,策展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