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韵清华”非国有博物馆华夏石刻精品展

  • 展览时间:2019/05/18 — 2019/05/27478
  • 展览空间:天津美术馆
查看更多详情

人类文明的演进与石头有着不解之缘,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漫长岁月“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毛泽东诗词《贺新郎·读史》)。进入文明时代后,石制品从实用工具转化为艺术品的重要载体。古代匠师们广泛运用圆雕、透雕、平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创造出无数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生动多彩的石刻艺术品,赋予冰冷的石头以永恒的艺术生命。


石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石头坚硬耐久,便于取材,人们将其雕刻成有精神寄托的圣物和精美的使用器物。这些石刻艺术品散落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人们在宫殿、陵墓、寺庙、石窟、庭院等地都能见到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石刻艺术品,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石雕作品除了具有艺术价值外,对历史文化、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也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此次由华夏石刻艺术发展研究院联合全国数家民营博物馆及收藏家在天津美术馆举办“石韵清华-2019非国有博物馆华夏石刻精品展”。此展时代序列较完整,地域分布广阔,艺术特色鲜明,是国内一次规模较大的联展,共展出石雕作品108件,题材广泛,丰富多彩。笔者有幸先睹参展文物,略有感悟,愿与观者共享。


陵墓石刻从商代起延续至今,商周时逐渐形成了一套等级分明的陵寝制度,陵墓石刻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致分为两类:地上的纪念性和仪卫性石刻,地下的墓室内装饰性石刻及石葬具等。


地上的纪念性和仪卫性石刻有西汉茂陵霍去病墓前的石刻,《马踏匈奴》《跃马》等开陵墓石刻之先河。东汉以后,陵墓前置放石人、石兽、石柱等逐渐成为规制。展品东汉《辟邪》虽残缺,但气势雄壮,余威犹在;东汉《翁仲》肃穆威严,形象生动。唐代已有成熟的陵墓石刻制度,从皇帝到高官贵戚都有石马、石狮、石人、石柱等,列于司马道两侧及墓前。展览有北周的翁仲、唐代的石马、宋代的石羊等,都各具时代风貌和地域特色,特别是宋代的《驭驭手牵马》,驭手立足马侧揽缰,近乎原大,形象准确,弥足珍贵。


地下的墓室内装饰性石刻有画像石。画像石是汉代流行的一种在墓室结构上装饰性的石刻,匠师们在石面上以刀代笔,刻画出各种图像,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生活场景、装饰图纹,集天地人神于一体,融雕刻、绘画书法于片石,被称为“石头上的画卷”,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展品汉代《石门》,一只虎腾跃于铺首之上,动感强烈,生动威猛,堪称珍品。汉代《六博棋图》形象地展现了“六博”棋盘。更为珍贵的是汉代“围棋弈盘”,据史料记载,围棋在春秋时代已开始传播,至汉代广为流行,扬雄《方言》曰:“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在考古发掘中,汉阳陵曾出土围棋陶残盘,近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也出土了围棋盘。在棋盘格上以凸凹的手法雕刻出棋子,清晰可辨,堪称“弈盘”或为首次发现如是,对于围棋的历史渊源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佛教造像是石刻艺术的大类。佛教于东汉传入中国后,其传播方式除了经典文字外,“以像设教”更易于信众接受、膜拜。南北朝以来,造像之风极盛,遗存了大量的佛教造像。单体造像形制大致有三:一是造像碑,将造像与中国传统石碑结合,保持碑形,在上面开龛造像,雕刻供养人像及发愿文等;二是背屏造像,依托背屏身光,以浮雕线刻的形式刻出单尊或多尊佛、菩萨、天王、弟子等;三是圆雕单体造像,一般为单尊像。展品中这三种形式都有,以陕西、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出土的佛像为主,时代特色鲜明,地域风格浓郁。如陕西出土的北周佛立像,虽头已残缺,但形体高大壮硕,腹部挺鼓,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有结带,具有明显的北周特征。隋开皇十六年(596)菩萨立像,菩萨一手执莲蕾,一手执净瓶,立于莲座之上,戴花蔓冠,身佩璎珞,繁复华丽,与长安出土的隋代菩萨像风格一致。山东出土的背屏式三尊造像,形体高大,整体舟形背光,一佛二菩萨立于莲台之上,雕刻精美,清秀端庄。北齐菩萨立像,面部雕刻精致,微含笑意,给人以娴静之感。这些都有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北齐造像之风韵。河北出土的北齐背屏造像,以白石为主,多采用圆雕和透雕的技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弟子、菩萨之间及上部的六个飞天均为镂空雕刻,圆润自然,显示了高超的技艺,通体彩绘描金,保存尚好。北齐思维菩萨像坐于莲台之上,右手食指托腮,作思考状,双目微闭,造型优雅生动。这些造像都具有明显的曲阳风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展品中有多只小狮子在佛像前或两侧作护法,以隋唐为多,小狮子的形态多呈后仰蹲踞,嗔目张口,动感强烈,虽小而不失威猛之气,甚至神态可掬,与隋唐陵墓石刻仪卫的大石狮有异曲同工之妙。


展品还有许多建筑附属石雕及生活器物,如灯、水盆、坐凳、枕、花台、插屏、香炉、柱头等,用途广泛,形态多样。参展者将这些石刻命名为“庭院”类石刻,且从之。这些石刻器物虽以实用为主,但匠师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些器物上依形赋刀,或浮雕或线雕,雕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造型,内容以吉祥图案、人物、动植物为多,如奔鹿、鸣鹤、云朵、波浪,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念和风土人情,寓意美好,亦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展品还有一些宋代至明清的观赏石,如太湖石、灵璧石等。这些都是传统的供石,自唐代以来受到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喜爱,置放园林,点缀庭院。这些观赏石经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溶蚀雕磨,形态奇异,别有意趣,呈玲珑剔透之姿,显重峦叠嶂之势。让人们观赏完古代匠师们创造的石雕艺术品后,再领略一下大自然的神奇佳构。


笔者曾在西安碑林博物院供职38年,长期从事碑刻和石刻艺术的研究,对石刻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石刻类文物临展之甘苦。由于很多石刻的体量大,不易搬运陈列,展览成本较高。在此我要向主办单位及参展的民营博物馆和收藏家表示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道丰盛的石刻艺术大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的努力。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

赵力光

2019年4月17日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