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湖”马丁·格罗斯个展

  • 展览时间:2019/05/10 — 2019/06/10606
  • 展览空间:武汉K11艺术村
查看更多详情

继2018年中国艺术家张恩利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恩利工作室”驻留创作、毕业于皇家艺术研究院的英国艺术家保罗·施耐德(Paul Schneider)在沈阳临时chi K11临时艺术空间呈现名为“Rule 32”的展览后,K11 Art Foundation(KAF)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Royal Academy of Arts)项目的第三阶段邀请了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家马丁·格罗斯(Martin Gross)于武汉K11艺术村进行驻留,并于5月10日-6月10日之间呈现“马丁·格罗斯:悖论湖”展览。在为期两个月的驻留时间中,艺术家通过将对于城市的全新体验、观察和自身经验交织在一起,以丰富的艺术灵感和本地文化的叙事结构,完成了一系列构成社会风景的绘画作品和艺术装置,也实现了对于创作的重要突破。


进入湖中风景 重新思索生活与艺术的关联


5张在展厅中并列放置的绘画作品,包涵了印象派、极简主义、文字拼贴与镜像折射等艺术创作手法,以展示武汉这座对于马丁来说,陌生而又魔幻的城市为其所提供的独特的社会景观和文化叙事。在马丁看来,这些日常生活的现实对他来说只是一种信息,艺术的目的是对这个主体进行视觉化和陌生化,而不是一定要去介入和改变的客体。“在这些用油画棒所描绘的绘画中,我试图以一种难以捉摸的形式语言挑战观众的眼睛,所有的文字、数据和信息都被高度浓缩在一种未经修饰的印象派绘画笔触之中。”马丁这样概括自己的创作。


所居住的城市本身往往会对马丁的创作产生着重要影响,在他于武汉驻留工作日子里,他经常在密集的建筑群和繁忙的交通中度过属于他的日常。他流连于这座城市在高速的城市更新和社会变化的节奏中的飞跃发展,也为这座人口密集的城市所呈现的景观而惊叹。而作为被称为“百湖之城”,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逐渐消失或萎缩殆尽的湖泊让马丁产生了与在欧洲时完全不同的体验及观感。正是在这样的感受和武汉复杂的地形观察中,展览“悖论湖”的灵感孕育而生。在马丁眼中,这不仅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地方,也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观。“悖论湖”不断吞噬着来自周围的噪音,平静的湖水如同默片电影一般,反照着城市周边过于密集的建筑物所投射出难以察觉的不稳定镜像。艺术家希望通过构建这样的场域,探讨人与人创造的都市叠加之后的关系——社会风景,并揭示生活本身是如何与艺术一起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聚。


本次展览唯一的装置作品,取材于马丁针对一个位于武汉的未知湖面所拍摄的画面,并以墙面喷绘的方式所呈现,其上方是以LED灯管作为媒介的中英文滚动文字作品。艺术家进行了一种语言文字游戏的探索,并发掘出了其中的乐趣。这种如日用杂货般随处可见的材料,在他的艺术创造力下被赋予了无数的可能性,并改变了它本来的性质。在这里,绘画仿佛形成了文学,而不断奔涌的文字如小人儿一般又幻化成了图像。抽象的艺术转化成了生活的日常,红色的信息流好似城市中工作天赶早高峰通勤的武汉居民,不断在生活的节奏和韵律中来回。艺术家试图在这样的作品中,创造一种“见离”式的观看体验,邀请观者穿梭于日常与艺术之间,重新思考自身与城市的关联。


除了极富特点的城市肌理,在武汉丰富的文化生活也吸引着马丁。他跟随着武汉本地的艺术家去观看了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朋克音乐演出,这样的实验氛围也体现在了他此次创作的作品中。而在与本地艺术家的交谈中,马丁了解到中国流行于1930年的著名漫画《三毛流浪记》,对其中“三毛”命运多舛的悲情故事很感兴趣。他就主动将这个虚构的人物形象抽离出来。随后这个元素就被转化为一个可被轻易辨认的图像,并置入到一幅黑白色调的绘画作品中。这与其以往抽象化、难以辨别的绘画语言相比有了新的转折与变化。此外,在另一件名为《魔幻与现实》(Magic & Reality)的特定场域创作中,马丁观察到了武汉在高速的城市更新和社会变化的节奏中飞跃发展,从而感受到了人们口中谈论的“中国速度”和“魔幻与现实”所言非虚。艺术家尝试将“魔幻与现实”的中文字符看作简单的视觉图谱信息,并尝试以湖面镜像和视觉倒影的构图处理方式,将这一超现实的社会图景以陌生化的视觉语言呈现出来。


在城市的穿梭中获得的创作灵感


出生于1984年的马丁·格罗斯(Martin Gross)2013年毕业于德国著名的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2017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来到伦敦前,我的创作只有绘画。”马丁回忆起自己在剧院工作的经历,这让他将舞台布景的经验融入作品中,而他早期作品更多集中在结构和空间上,以单色铅笔绘画为主。


在伦敦期间,他的工作室距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不过五分钟的路程,在这个位于市中心的工作室中,他抬头就能看到无数幅闪烁的巨大霓虹广告牌和LED显示屏。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LED装置开始出现在他的创作中。马丁曾说:“个人经历中的瞬间和只言片语都可以成为我绘画的基础、墙面作品的素材或者LED板上显现的文字。“在皇家艺术研究院学习的几年间,伦敦这座城市的密度、速度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活方式震撼着马丁。而城市中不断叠加的镜像和景观,也让马丁意识到,写作可以是另一种创作的表达路径。对于他来讲,他并非要以作家的身份写作,而是随着写作发展一种新的创作。从此时起,文本、图像、字母等元素开始被马丁融合在一种密集而嘈杂的正式语言中,而包含文字元素的语言以一种明显的印象派风格铺在纸上。他常使用由工业生产的记号笔来着色,色彩尺度仅限于简单的黑色、白色和原色。在那个时期的创作中中,艺术家以清晰的边界控制着所有的变化,冷静、克制地表达对于城市的观感。。


在艺术家近期的创作中,马丁抛弃了一切传统的色彩观念,完全把精力放在捕捉视觉印象和追求光色变化上,这使得艺术家所创造的画面变得更加明亮、丰富,而对于马丁来讲,他的兴趣也转向了与文化和日常生活有关的观察、印象、人物和文本。1966年,美国著名的摄影艺术家、策展人和教育家内森·莱昂斯(Nathan Lyons)用”社会风景“一词,概括了六十年代以来”对准人与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艺术探索。这一全新的定义不仅指向自然环境、人造物环境和都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将镜头指向了人与这些”风景“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人与人创造的都市叠加之后的关系。而法国思想家著名的居伊o德波(Guy Debord)也曾在《景观社会》中写道”社会景观的出现,伴随着世界的分离,真实事件与影像本身的分离。景观来自于对真实的再加工,而对于真实事件的认知又不知不觉掺杂进了对于景观的沉思。世界分离的结果,是其中景观的那部分掩蔽了事实,潜移默化地把制造景观本身作为合法的目的和意义诉求。这些对于“社会景观”与“视觉表象”的讨论,正是马丁希望在创作中所呈现的。他将自己的作品概括为“社会风景”(Social Landscape)。在马丁所构造的由文本信息和社会风景构成的表达系统中,艺术家将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信息流进行艺术性的“转译”,生成了由语言和文本构成的“社会风景”。


转变与成长 一次对于自我的超越


谈及此次驻留,马丁说道“正如”悖论湖“的涟漪水面所折射出周围建筑物不为人所知的姿态,我也希望在这次展览中能够勾勒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这座城市、自然、湖水及其不断更迭的景观之间的微妙关系。”作为一名拥有丰富驻留经历的艺术家,在武汉生活的8周时间依然让其收获颇丰。观看他此次的作品,可以感到他对于创作的思考、对于城市生活的体察与表达,也有他对于社会风景的思考,以及综合控制力的成长痕迹。更有他模糊绘画和装置的界限,重新解构创作语言的突破。


关于此次驻留,《悖论湖》展览策展人、K11美术馆部(北区)总经理、KAF教育与国际关系总监薛梅女士表示:“我们希望参加这个驻留项目的艺术家能够与武汉这座城市和生活在其中的大众深入交流,希望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KAF的呈现实现生活美学的提升;驻留项目的国际性和在地性在前两个阶段中创造了杰出而丰富的成果,在武汉的驻留也将延续项目的宗旨,也将进一步惠及本地,创造全新的机遇。”


KAF在对于年轻艺术家创作的不断支持中,也进一步印证了“打造中国特有的当代文化”初衷,以及对于中国城市大众审美提升的坚定责任感。KAF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为期三年的“艺术家驻留交换项目”深刻地诠释了两间机构共同肩负的国际艺术文化交流对话使命,也将继续激发项目中后续艺术家创作的活力。


关于K11 Art Foundation


K11 Art Foundation(KAF)由郑志刚(Adrian Cheng)于2010年创立,是个推动中国当代艺术持续发展的非牟利机构,全力支持大中华地区新晋艺术家创作,让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尽显才华。KAF 不但培育艺术人才,还扶植有潜质的年轻策展人的专业发展。


KAF积极与世界各地的知名艺术机构合作,举办地区性及国际性艺术项目。KAF曾与费格拉斯卡拉·达利基金会、伦敦蛇形画廊、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东京宫、巴黎玛摩丹莫内美术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军火库艺术展、纽约新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PS1等知名艺术馆和单位合作,向亚洲以至全球展示中国艺术家的优秀之作。位于中国武汉市的K11 艺术村自2011年起营运,一直是KAF举办艺术家驻留计划的基地;2017年11月,艺术村搬往武汉K11-Select,为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驻村艺术家提供更完善的资源和设施,进行创作和交流。现时艺术村除了设有艺术家工作室,还配备展览空间和多用途活动室,举行各式各样的展览和活动,鼓励创作之余,也让艺术走进大众的生活当中。


透过展览、合作、驻留、研究、出版及教育项目,KAF在大中华地区及世界各地建立了无数创作、展示及认识当代艺术的平台,引起广大观众对当代艺术的兴趣,并提升公众鉴赏艺术与文化的能力。www.k11artfoundation.org


关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皇家艺术研究院由英王乔治三世于1768年创立。作为一个由著名艺术家和建筑师管理,由私人捐赠的独立机构,是英国最具权威的艺术研究机构之一,旨在为艺术创作和艺术家强而有力的发声。其公众活动通过展览、教育和研讨,促进视觉艺术的创作、提升乐趣和公众审美。


为纪念成立250周年,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重新建计校园新翼。由曾获研究院院士国际知名建筑师大卫o齐柏菲爵士主持建设翻新,并得到英国国家彩票机构的支持。新建空间将展现RA的更多元素,并强化其独特定位,与公众分享历史珍贵馆藏和皇家学院院士及“皇家艺术学院(RA Schools)”学生的作品,同时巩固RA作为艺术和建筑教育研讨中心的角色,呈现世界级的展览项目。www.royalacademy.org.uk


关于马丁·格罗斯(Martin Gross)


于1984年出生,擅长探索绘画中的结构和空间,并以此创作了大量观念鲜明、艺术语言丰富的绘画、版画、文字作品和装置作品。在艺术家近期的创作中,马丁的兴趣转向了与文化和日常生活有关的观察、印象、人物和文本,他更愿意将自己的作品称之为“社会风景”(Social Landscape)。对于自己的创作,马丁曾说:“个人经历中的瞬间和只言片语都可以成为我绘画的基础、墙面作品的素材或者LED板上显现的文字。在这些画面中,我试图以一种混杂的形式语言面对观者,所有的文字、数据和信息都被高度浓缩在一种未经修饰的印象派绘画笔触之中。”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