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尤勇画展

  • 展览时间:2019/05/01 — 2019/06/021022
  • 展览空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
查看更多详情

此次展览围绕“学而时习”的主题,展出画作近百件,为尤勇于2010年至今在各地写生及在其工作室内创作的画作,题材涉及静物、场景、风景、肖像、临摹等,展现尤勇在绘画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更新、成长的情感与哲思。尤勇认为,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中,他更偏爱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南北方共有的那种“思无邪”的静穆与神圣,盛期文艺复兴以及巴洛克时代的对绘画语言的穷尽与深邃,十九世纪末期绘画语言的自由与激情的充沛;东方绘画的内修与尚文崇德,语言上重凝练传神、笔墨意蕴;古代各文明的直璞,上行的宗教感等都是他在心中反复调和吸收的养料,这些所拣选的绘画基因在他心中交杂、发酵,并逐渐产生新的可能。


此次画展期间,尤勇还将围绕“带父母去看油画”的主题,鼓励更多孩子带着父母参与到艺术欣赏中,并从中挑选两个家庭,现场作画;通过礼橙专车发行以尤勇画作《通向光明的走廊》为主视觉的纪念实体卡。展览期间,展出画作还将举办“得到APP”专场、北青报·青睐专场等,让绘画与更多优秀的社会团体对话。


陈丹青:尤勇画展小序


尤勇近乎全能,肖像、人体、风景、静物、大尺寸、小件、布面、木板,他都画。他也近乎全知,从埃及的法无姆肖像到新世纪具象画各路妙品,当然,包括中国的传统美学,他都在眼,而且在心。他家堆满了画册,他永远在看书。近时我读艺术类书籍,多数由他推荐,还说,可读的作者常是英国人——我辈年轻时,哪有这样宽阔的眼界和品鉴啊。我总跟学院教育过不去,尤勇一例,却是全科整料的学院出身,从央美附中一路到研究生,眼下,他正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把弄博士的课程——我的意思是说,事情还得看人。尤勇好学、勤勉、正派、温良,难得的是,无功利心。我猜这是他出道以来的头一回个展。他甚至问我怎么办,我说,先来归归类吧,以我所见,他的画多到数不清。


他有央美严格训练的积习,也有随意而画的率性。我偏爱他的小尺寸写生,前两年我们在一个屋子画画,他躲边上玩弄极小的画幅,有几幅站着七八个人物,会组合、擅刻画,有现场感,画得松动而开心,我转头一看,就为自己的大尺寸画面,心生惭愧。但我有时替他着急:这样一块好料子,他该怎样裁剪呢?当然,他年纪还轻,前路正长,我着急,其实是羡慕的意思。尤勇身边养着一条好狗艾塞克,长得和主人一般劲秀、温良、有生气。尤勇平时唯一的分心便是遛他的艾塞克,眼下他也带着自己的画作出来遛遛,见见人,我高兴,以上几段话就算为他壮行。


写于佛罗伦萨


“学而时习”画展自述


在三十而立之时能有机会在中国油画院,特别是与我最爱的画家芃芃老师同时举办个展,而且是人生中第一个个展,我感到无比荣幸。这次画展叫做“学而时习”,我们翻开论语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小时候以为是学了课本知识然后使劲写作业使劲地复习,就会获得快乐。后来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等逐渐长大再去理解这句话,才发现:持续地钻研学问并且实践和操练,才能给人内心以十足的愉悦(对我来说主要是研究绘画,也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代词“之”字于我个人的含义)。这也是我从小跟随杨飞云先生学画最主要的感受。陈丹青先生认为这批作品有一种“从作业走向作品”的特征,师兄胡昌茕则认为我的探索围绕着绘画的“修辞”展开,综上,我才想到孔子“学而时习”这句话,为这个展览命名。这次展览是对过去部分作品的小结,也是对未来探索的期许。我自以为对于绘画,还有很多热情没有释放,很多探索没有涉足,希望各位老师和朋友看完展览后不吝赐教,指导我今后的创作生涯。


在此要感谢所有愿意在百忙中花时间来看我的画展的朋友们。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杨飞云给我这次展览和交流的机会,感谢陈丹青老师在意大利拍摄《局部》第三季的百忙中抽空为我写展览序言。感谢中央美院学术委员会的秘书汤宇,专程来帮我整理展览思路。感谢中国油画院副院长朱春林和石磊,还有师兄胡昌茕、杨路加在选画和布展期间给我许多指导。感谢周晓枫、方希、张卜天、陈忠康、石倚洁、脱不花、柳青等几位师友在展览准备期间不厌其烦地帮助我。感谢整个展览和活动策划团队不辞辛劳地准备。谢谢大家的支持与厚爱,也请关注并参与展览期间相关的活动,祝愿各位与中国油画院一起度过美好的艺术时光。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