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2年,受康德美学影响的蔡元培正式将“美感教育”列为国民“五育”之一,强调美育在道德与认知中的桥梁作用。之后,现代意义上的美育不仅仅体现于城市学校教育,同样被实施于乡村。在1920年代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前国立北平艺专校长郑锦的身影,后者任定县平民教育艺术教育部主任。1949年之后,“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原则一直深入人心,消灭城乡差别的提法也人人皆知。现代意义上的“乡村美育”已逾百年,但很多路子我们没有走对,很多问题没有想清楚,很多事情还没做起来。如今,热火朝天的“艺术乡建”遍地开花,但艺术与乡村之间的鸿沟远比想象中大。
“百年百校百村——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算是一次新的“实验”,旨在承续百年乡村美育的历史线索,促成“百校”在“百村”的美育实践,进而以展览的形式对它们加以呈现。其中,学院作为实践主体是本次行动计划的一大特点。但我们尽量避免单向介入的弊端,力求让学院在与乡村的互动中同样获得后者的反哺。本计划主要以以下几种方式呈现:1、“百校”以写生、院坝分享、美育课程等方式实施乡村美育活动。2、学院艺术家在柳荫、羊蹬、莫干山等乡村根据具体的自然场所、历史文脉、社会关系进行在地创作。3、在美术馆以展览的形式梳理百年乡村美育实践历程,尤其是呈现近些年来知识分子、艺术家们的乡土调研及美育探索。展览将设置两个展区,一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二为重庆柳荫镇展厅。从某种意义上说,此种设置方式也是一种“乡村-城市”双向互动模式的呈现,它使得乡村美育成果能够在两者之中流动、碰撞。
——尹丹
上一篇: 伊藤润二精选集浸入式体验展
下一篇: 所言即是2019中法艺术家三人展

最新展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