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金淞,1969年生于中国湖北。其艺术实践涉及雕塑、装置、绘画、表演、建筑、影像、戏剧实验、观念设计及制造等多媒体系统,作品从意识的解剖、意识的自觉以及意识的公共性等三个方面,来探索名词意义上的“意识雕塑”和动词意义上的“雕塑意识”,因此他的每件作品均为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意识流断面,并互为关系共同构成一个独立个人的意识成因系统。
曾应邀在包括中国美术馆、廉姆布鲁克美术馆、柏林世界文化宫、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在内的国内外众多知名艺术场馆展出,并多次参加上海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塞尔维亚双年展等重要的国际展览。其作品被M+美术馆、格罗宁根美术馆、白兔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余氏美术馆、LVMH基金会、瑞士银行(UBS)基金会、迪拜王储基金会、太古汇、奥迪、萨奇、西克收藏等众多美术馆、机构及私人收藏。获得过国内国际的多种奖项及提名。
灰度2012—2019
“灰度360”肇始于一场有秩序的“暴动”。2012年末,史金淞在中国台北举办大型艺术项目《不可预知的戏剧现场》。五幕剧的第一幕中,艺术家将被弃置的家什以不可知的结构放于展厅,观众手持统一发放的锤子依序进入并砸毁眼前的物品。家什的形制和与旧主间的关联就此毁减,取而代之的是由观众的瞬时情绪与残渣缔结而成的新系统。“暴乱”后,残余物由艺术家焚化,其产生的尘芥升格为个体情感的私密载体,它们重叠堆积,聚合为刻有鲜明城市印痕的“台北灰”。
自此,史金淞辗转于中国台北、武汉、江南等几十座不同的城市和地区,向当地的居民征集与自身有关的特定物品或灰尘。故事、记忆、情感,内心的种种隐秘被讲述者匿藏在物品的深处、难以言明,直至被艺术家通过焚烧、研磨等手段转化为粉尘,最终加工成不同灰度的颜料。
随着征集的深入,史金淞更多的关注对个体的采集。他回到生活方式本身,如同一位心理治愈师,借助艺术化的虚构方式支撑出某个宽容、非知识性和富有弹性的“灰色维度”。讲述者在述说的同时,其“情感灰色”亦依托实物颜料的形式,甦生为能够看见、可以书写的独立灰度色相。
《灰度2012——2019》被史金淞戏称为“期中报告”。来自中国台北、武汉等地的“灰”以及100多段采访交错堆积在几乎没有区域分割的狭小空间内,作品的可转译性被大程度削减。2018年冬,史金淞从采访回归到同地域和个人的对话中,但不论其创作形式如何变更,我们能够笃定的是在艺术家的“灰色维度”中确实存在着“彼岸世界的影子仿佛无名无声的航船的影子一样从那里驶过”。
汪唯楚
2019年4月6日于昙华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