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十年前的春天,我出生在姑苏城内一条老街,宋仙洲巷横街8号。祖籍南京,父名怀道。三位叔叔分别名为:怀德、怀文、怀章,寄托了祖父对儿孙从文行德循道的希冀。四兄弟生育了很多女孩,我是家族中唯一的男丁,加上我儿时体弱,因此得到了父母叔婶及姐姐们格外的宠爱。也许是天性,我自幼就喜爱绘画。小学二年级,正逢“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停课,我就闲在家里画画。家中的墙上、地上、石阶上,到处留下了我的画迹。母亲为了能让我画画,省下生活开支,帮我购置画材。为了磨练画技,我经常到新华书店去购买书籍。所临摹的作品不断得到家人及周围邻居的赞扬,更加激发了我对绘画的热情和信心。一次偶然的机会,姐姐工作单位的人叫我去画宣传漫画,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大街小巷的宣传栏都成了我施展绘画才能的阵地。那时候我只有10岁左右,在今天的孩子看来,那是不可思议的生活。我几乎每天都到街头写生。高中毕业后插队到农村,在田间劳作之余,依然一如既往地从事风景写生、速写,醉心于绘画艺术。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我考入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然而生活总是很幽默,大学四年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我却在努力补习文化课。不过后来才知道,亏得补了这一课,我拓展了视野,改变了知识结构,对绘画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南师毕业回到了苏州,当了12年美术老师,我调入苏州美术馆从事油画专业创作。老的苏州美术馆坐落于古典园林沧浪亭畔。上个世纪初,油画家颜文樑等前辈在这里创建了苏州美专和苏州美术馆,造就了民国艺术史上很多精彩的过往。丰厚的人文底蕴,优雅的自然环境,开启了我艺术探索的新起点。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追求质朴与纯粹,摒弃表面的浮华和烦杂,描绘生命的哀愁与美丽。我所创作的作品,就题材而言,大多表现身边最熟悉的人和事,探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艺术表现而言,则努力去寻觅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视觉感受,挖掘内蕴,有感而发,为情所动,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渗透到作品中,从身入到心入。
正所谓艺术创作的源生动力来自于命运和生活。那期间妻子一直深受病痛苦难的折磨,我眼看着她苦苦挣扎却又无能为力,那种悲天悯人的无力和无奈,就像刀锥般每天深深锥刻着我的身心,让我感同身受地去反观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及需要关心帮助的人,及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心灵情感。这期间我画了盲女、病魔缠身的弱女子,将个体生命感受承载于绘画之中,将人生浓缩倾泻进一幅幅画面里。在我看来,这如同打开愁苦中年生活外的一扇恬淡而淳朴的自然之门。淡雅明媚的色调,恣意挥洒的笔触,光影交错的气场。我追求鲜活明亮的一缕阳光,仿佛逃离暗淡现实场景,构成了我作品的生命张力。油画《温暖的阳光》《享受阳光》《飞》,都是这个时期创作的获奖作品。这些作品逐渐奠定了我的技法和风格,朦胧、淡雅、浑厚,又有一种江南人的敏锐而细腻的特征。淡泊宁静,修身养德,人文情怀自然融入画面中。与此同时,我经历了亲人的生老病死,感叹生命的春华秋实,太多的憧憬、迷茫、奋起、艰辛、成功、失败、自我选择、否定、质疑、修行……漫漫人生路兮……绘画的意义,对我而言,大到致力于油画的本土化的深度探究,小到实现自己童年的心愿的本初,生活与艺术一直密不可分。
我越发感悟到,一幅真正的艺术作品让人回味无穷,就必须去寻找具有自我特质的艺术语言,这需要有独立的人格和信念,建立在对艺术的感受与感悟之上,并始终在成败得失过程中逐步深入,把图式意象变为自己的内心臆想,达到心觉合一。继往开来,此画展是对自己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开启了一种更为开阔而轻松的未来。很幸运也很感恩,画画陪伴了我这么多年,把我从一个懵懂小孩引着一路走到花甲之年,仍执拿画笔。一辈子能做好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是何等的幸运。最后,画展的成功举办要感谢: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苏州市文联、苏州市美协,还有我工作单位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感谢各位同仁和朋友的悉心指导及家人的大力支持!另外特别要感谢江苏油画学会为我主办这次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