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陈翔
2009年10月,中国篆刻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代表了中国这一传承已久的艺术形式正在被全世界所认同。
中国的篆刻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历史,据《汉书·祭祀志》记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篆刻取于汉字,兴盛于秦汉,中兴于明清。早在殷商时期便有了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甲骨文”,先秦时期的印章统称为“玺”,秦统一后,帝王用印称“玺”,官员用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古时把在玉石之上雕琢称为“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书写载体,便由“玉”转“竹”,成为“篆”。自秦汉起确立篆书作为印章字体,明清以后,发展成以篆书为基础进行多向取法的路径,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印坛盛况,篆刻的定义也由广泛的雕琢铭镂演变为专业化的治印之学。
对于此次的学术邀请展,观者本身对于展览的理解程度以及看完整个展览能读懂多少、能带走怎样的收获是我所关心的。时下的篆刻展不胜枚举,但依然无法带动篆刻的“大众热”。此次展出的篆刻作品的学术高度、艺术成就其实无须赘言,懂的人自然激情澎湃,不懂的人却也不是区区千百字观展前言可以引导的。
篆书肇自甲骨,下启隶楷,是汉字演变历程中重要的生发点。不识篆书,即不晓汉字造字用字之法,也就断了传承。当今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篆书确实是丧失了其实用性,但绝不仅剩艺术性,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每一个篆字都是一个生动的民族记忆,了解篆书、学习篆书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前提,更有助于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一印一世界,黄宾虹先生曾言:“一印虽微,可与寻丈摩崖、千钧重器同其精妙。”一方印石,足以让人长时间地驻足观赏。享有“天下第一名社”盛誉的西泠印社具有悠久的传承脉络,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如今,百年西泠之精神特质,早已超越方寸之间,并突破地域局限性,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印学原本就是集书法、篆刻、文化审美等为一体的艺术,而在西泠,则把这种“集大成”发挥到极致。此次邀请展邀约了以西泠印社社员为主的35位印人,他们或宗法秦汉、或长于流派,或印风工谨、或专于写意,既代表了当代印坛的艺术高度,又彰显了当代印坛的艺术风向。希冀借诸位老师的精品佳作,在这“南方之强”掀起一场印学风潮。
(博士,厦门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管理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
